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许宝騄

许宝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许宝騄
许宝騄(1910年9月1日—1970年12月18日),字闲若,出生于北京,数学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许宝騄于193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留英名额,因体重不合格未能成行,并在北京西山休养一年;1934年至1936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1936年再次考取了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从英国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执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至1947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任访问教授;1947年至1970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0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许宝騄主要从事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研究,最先发现线性假设的似然比检验(F检验)的优良性给出了多元统计中若干重要分布的推导,推动了矩阵论在多元统计中的应用,与H.Robbins一起提出的完全收敛的概念是对强大数定律的重要加强。

  • 中文名许宝騄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0年9月1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2月18日
  • 毕业院校伦敦大学学院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籍贯浙江杭州
  • 闲若

1959年7月 许宝騄和学生们在一起1910年9月1日,许宝騄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许宝騄幼年随父赴任,曾在天津、杭州等地留居,大部分时间都由父亲聘请家庭教师传授,攻读《四书》《五经》 、历史及古典文学,10岁后就学作文言文,因此他的文学修养很深,用语、写作都很精练、准确。

1925年,进入北京汇文中学,从高一读起。

1928年,从汇文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由于中学期间受表姐夫徐传元的影响,对数学颇有兴趣,入大学后了解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最好,决心转学念数学。

许宝騄(右)和M. S. Bartlett(左)、H. Cramer1929年,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仍从一年级读起。当时的老师有熊庆来、孙光远、杨武之等,一起学习的有华罗庚、柯召等人。

193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经考试录取赴英留学,体检时发现体重太轻不合格,未能成行,于是下决心休养一年。

1934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担任正在访问北京大学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的助教,前后共两年。

1936年,再次考取了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共发表了3篇论文。当时伦敦大学规定数理统计方向要取得哲学博士的学位,必需寻找一个新的统计量,编制一张统计量的临界值表,而许宝騄因成绩优异,研究工作突出,第一个被破格用统计实习的口试来代替。

193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系主任内曼受聘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推荐将许宝騄提升为讲师,接替他在伦敦大学讲课。

许宝騄1940年,发表了3篇,其中两篇文章是数理统计学科的重要文献,在多元统计分析和内曼-皮尔逊理论中是奠基性的工作,因此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5年秋,应邀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各讲一个学期,学生中有安德森,莱曼等人。

1946年,到北卡罗莱纳大学任教,一年后,他决心回国,谢绝了一些大学的聘任,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0年12月18日清晨,病逝于北京大学的勺园佟府,逝世时他床边的小茶几上还放着一支钢笔和未完成的手稿。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