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韵玲、冼星海和妮娜1940延安窑洞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和党的音乐宣传队一起转移到武汉,在武汉冼星海再次与当了小学音乐教师,并参加了他创建的“海星歌咏队”的钱韵玲相见。那段时间,在武汉六小教书的钱韵玲每周两次向冼星海学唱救亡歌曲,然后她又和队员们去教唱更广泛的民众队伍。
1938年10月,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他们乘坐华侨捐赠的汽车,扮作侨商,躲过盘查越过封锁线,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上分配给他俩一孔窑洞。冼星海先是担任音乐系教员,不久担任了系主任,钱韵玲则进入了该院的高研班学习。
1939年的延安,生活条件虽然相当艰苦,但冼星海、钱韵玲夫妇却很乐观。没有咖啡,他俩把黄豆磨成粉拌上少许红糖,被“鲁艺”师生们称作“土咖啡”。冼星海抽的烟斗嘴坏了,在延安配不上,他就把一支竹杆毛笔的笔尖拔了,将笔杆当烟嘴用,坐在土炕上临窗的小桌前,抽着超长烟斗奋笔创作。冼星海艺术创作的习惯是:思考一旦成熟,工作起来的劲头相当惊人,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以同样的方式,在6天6夜内不眠不休、不间断地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8首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创作前,因延安买不着糖果,喜食甜食的冼星海要光未然买两斤白糖送他。于是,在冼星海盘腿坐在炕桌前激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日子里,那一撮撮抓放进嘴里融化的白糖,那超长烟杆吐出的腾腾烟雾以及“土咖啡”的芳香,一齐化作了那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狂野的民族声乐巨作的精彩华章……
在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日子里,她不但一如既往地照顾他的一日生活起居,还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并帮助他在空白稿子上划好格子便于谱曲。
1958年,钱韵玲带着母亲王德训来到杭州后,一直生活在杭州,钱韵玲曾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群众艺术馆)工作过,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的名誉主席。1985年,钱亦石的夫人王德训在杭州辞世。
1994年,钱韵玲于杭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