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
茹瑺少年即有大志,聪颖好学。唐诗宋词过目不忘,六岁能背千家诗,十岁已熟读《大学》《中庸》。
十六岁时就由贡生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入太学,伴读当朝太子、皇亲国戚、王孙亲王。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又叫国学、国子学,明代国子监的学生有各种来路,大致有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的区别。茹瑺大概属于贡监,是由地方府、州、县儒学按计划选送的优秀学生,茹瑺十六岁即获此资格,可见他的成绩优秀。
仕途沉浮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闰四月,茹瑺拜右副都御史。十一月,茹瑺试兵部尚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实授茹瑺为兵部尚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加封茹瑺为太子少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九月,茹瑺改任吏部尚书。茹瑺因为和太常卿黄子澄政见不合,遭到刑部尚书暴昭弹劾。十二月,出掌河南布政司事。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茹瑺被诏还,任兵部尚书。
燕王朱棣兵至龙潭,惠帝派遣茹瑺以及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传诣燕军议和。茹瑺等一看见成祖朱棣,伏地流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成祖说:“公等言即言耳,何惧至是。”过了很久,茹瑺等人才将皇帝割地议和的想法说出来。成祖笑着说:“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籓。”
意思是说我无罪而被废为庶人,现在是起来救死,并不是为了土地。而且皇考分封诸子时,已经都各有分地了。你们去将奸臣绑来,我就马上解甲拜谒孝陵,然后回到封地北平。
这里牵涉一段历史:太祖朱元璋65岁时,皇太子没有等到继位就先太祖死去了。太祖很伤心。按照封建规矩,他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16岁的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这位太子秉性非常善良,太祖非常担心他能否担当天下的重任。公元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允炆继位,是为建文皇帝,也就是明惠帝。
柔弱的惠帝主政时面临的是外部的强藩,应该说是危机四伏。在辅臣的建议下,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对藩王们采取了措施。有的去其藩号,有的废为庶人,有的终身幽禁,有的被赐死。虽然曾一度装疯卖傻的燕王朱棣(建文帝的叔叔)从外表上看起来没有谋反的心,但他真实的野心还是传到了建文帝的耳朵里。于是他命令北平府的守臣去逮捕朱棣。但令建文帝没有想到的是那守臣竟暗中向燕王通报了情况,并投靠了燕王。这样,本来就想当皇帝的朱棣就有了理由向朝庭发兵,说是朝中有奸臣当权,他要除奸平逆,扶助君王。还把他的军队叫“靖难军”。茹瑺他们的任务当然不能完成,只能连连点头而还。
燕王进入金陵后,把茹瑺叫了过去,询问定国安邦的大计。茹瑺首先建议燕王继统大位,以安定天下,燕王接受了。燕王即位后,是为明成祖。成祖即位后,下诏说李景隆、茹瑺、王佐和陈碹侍奉明太祖很忠诚,功劳很重。封茹瑺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一生不改。仍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选他儿子茹鑑为秦府长安郡主仪宾。即命茹瑺出去营建郡主府第。
遭弹劾自杀
回朝后,茹瑺首先因犯不送赵王罪,被遣回家乡。随后他被家人投诉,逮到京师,后被放回。经过长沙时他不拜谒谷王,谷王向皇上提到这事。当时正重藩王之礼,谷王又因打开金川门有功,皇上心里向着他。陈瑛便弹劾茹瑺违背祖制,茹瑺因此被逮入锦衣卫监狱。
茹瑺悲愤交加,知道罪不可免,叫儿子茹铨在市场上买来毒药,吃下去而死。当时是永乐七年(1409)上。法司弹劾茹铨毒害他的父亲,请以谋杀父母之律给他定罪。后来因为茹铨实是承父亲之命,便减去死罪,将他和兄弟家属共二十七人贬到广西河池戍守。仁宗即位后,他们被放回。宣宗发回他们被没收的田地房舍。至此,冤狱方得平反昭雪。
在《明史·茹瑺传》中记载:“瑺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其卒也,人皆惜之。”
功过是非
茹瑺为官三十三年,辅佐朝政,宵衣旰食,勤于职守,慎于言行。深得太祖、成祖信赖。
太祖每称瑺公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蠲免其田塘园林赋税。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
成祖更是恩渥有加,登基后的一个半月内,连颁两道诰敕,封瑺公子茹鑑为中奉大夫,将秦王次女长安郡主许配茹鑑为妻。赐“贤人君子”图章一枚。永乐元年,封瑺公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特进荣禄大夫。于衡山开云楼下敕建宫保牌坊一座。成祖朱棣除赞誉瑺公“威仪山立,气宇渊深。品物咸熙,令闻昭著于四方”外,还特赐御诗一首。诗中称道:“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