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刚教授(7张)1937年,潘毓刚出生于广东,在故乡梅州度过童年。
1947年,潘毓刚到台湾念书。初中时代就用很多时间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在校成绩虽然平平,但却在报刊发表过不少智力游戏或数学测验的短文。16岁读高一。
1953年,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大学期间他经常不去上课,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研论文。
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
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7年,任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两年后升为副教授。
1973年,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
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
1980年,潘毓刚被中国科学院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为中国“四化”建设作参谋顾问。
1986年,应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的邀请,接受了暨南大学名誉教授一职。1986年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首届主席为杨振宁),长达4年之久。
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与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骆和吴健雄共三人。
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带学生了,后回中国授课 ,是汕头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