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潘毓刚

潘毓刚(美国量子化学家)

潘毓刚
潘毓刚,广东梅县人,生于1937年,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潘毓刚的童年是在家乡梅县度过的,1947年随家人迁往台湾。1953年潘毓刚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进入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80年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1986年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1994年获得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后回中国授课。潘毓刚主要从事量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他还致力于高等教育。潘毓刚同时也是知名的华侨领袖,是美国华人协会第四届会长,海外杰出华人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聘请的首批10位华人科学家之一。多年来他一直关心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被聘为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汕头大学、嘉应学院,等国内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潘毓刚还是中国向海外派出留学生的积极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家因接待过上千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而被誉为“留学生之家”。

  • 中文名潘毓刚
  • 国籍美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中国广东广州
  • 出生日期1937年
  •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你的身体如何工作》《酸和碱》
  • 主要成就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

潘毓刚教授(7张)1937年,潘毓刚出生于广东,在故乡梅州度过童年。

1947年,潘毓刚到台湾念书。初中时代就用很多时间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在校成绩虽然平平,但却在报刊发表过不少智力游戏或数学测验的短文。16岁读高一。

1953年,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大学期间他经常不去上课,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研论文。

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1961年,到美国留学,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

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7年,任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两年后升为副教授。

1973年,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

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

1980年,潘毓刚被中国科学院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为中国“四化”建设作参谋顾问。

1986年,应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的邀请,接受了暨南大学名誉教授一职。1986年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首届主席为杨振宁),长达4年之久。

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与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骆和吴健雄共三人。

2001年,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带学生了,后回中国授课 ,是汕头大学名誉教授。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