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六年(1867),随乡人飘洋过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达)谋生。起初到一间商店务工,平日省吃俭用,几年后,积下了一笔钱,便自设商店经营。由于他为人忠诚可靠,恪守信用,多谋善贾,商业务日益发展。先后在南洋各埠和港、澳地方开设商店,经营出入口庄、百货、炮竹等的商号不下数十间。20世纪初,他鉴于香港已成为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货物集散地,遂与堂叔潘立斋一起在香港合资开设兼营出口、汇兑和旅店业的商号“万安通记”(位于香港德辅道中永安公司对面,今商业大厦大同酒家原址)。很快,“万安通记”就发展成为香港有名的商号之一。潘祥初发家致富后,未忘家乡的亲友,多次招聘、接纳同乡到他在海外经营的商店供职,并着意培养他们,支持、协助他们走上从商致富之路。南口镇侨乡村的著名富商潘植我、潘君勉等,就是在他和堂叔潘立斋的扶植下,成为著名的侨商巨子。潘祥初饱尝幼年失学之苦,发家致富后,不忘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与堂叔潘立斋一起,捐资在家乡南口寺前村兴建毅成学校(今安仁学校前身),接纳邻近各族姓子弟入学,办学经费全由潘祥初、潘立斋两位创办人共同承担。抗日战争爆发后,毅成学校改为安仁初级中学校,在南口圩镇旁建三层楼房的新校舍,附设高小班,为家乡培育了不少人才。同时捐资建造两座铁桥和贯穿全村的石灰路,方便乡民来往出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潘祥初和潘立斋在南口镇圩场中心地段,合资建筑一条新型的街道,取名“永发街”。街道两旁,兴建了整齐的16间两层楼房的店铺,出租给乡人经营土特产、日用百货、食物、饮食业等。并将这些商店的租金收入,全部交给安仁中学作办学经费。潘祥初当年与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交谊甚笃。丘逢甲曾作诗赠潘祥初,诗云:“大隐在城市,天南见此人。我来沧海上,相遇粤江滨。笑谈情文古,交游意气真。为君吟赠句,一掉五洲春。”潘祥初晚年曾在家乡居住,1911年在香港病逝,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