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刘长佑

刘长佑(晚清重臣、湘军将领)

刘长佑
刘长佑(1818年12月16日-1887年8月14日),字尔眷,号荫渠、子默,晚年自号扶彝黑叟,湖南新宁人,清朝后期重臣,湘军中楚勇的代表将领。刘长佑最初在湖南办团练,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率乡团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得到江忠源、曾国藩赏识。咸丰二年(1852年),以拔贡身份随江忠源所部楚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起义,转战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省,连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江忠源死后,他成为楚勇的主要将领。咸丰九年(1859年),在湖南与天地会作战,并追击出走的石达开部太平军,晋升广西布政使。次年收复柳州,拜广西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年),兼署广西提督,发兵水陆并举,攻克浔州,镇压浔州红巾军起义。同治元年(1862年)因功升两广总督,翌年调任直隶总督,弹压鲁西北张锡珠、宋景诗等部起义。同治六年(1867年),因得罪权贵,以镇压沧州盐民张六起义不力、使其逼近京畿为由被革职。同治十年(1869年),接连授广东巡抚、广西巡抚,赴广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升任云贵总督。光绪八年(1882年),因病开缺回籍,五年后病逝原籍,获谥号“武慎”。遗著有《刘武慎公遗书》。今人整理有《刘长佑集》。刘长佑屡战太平军、捻军,多次获胜。总督直隶时兴农治水,创办练军。在西南为官十五载,整饬吏治,提倡文教,处理土司问题,加强边防,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概述图来源)

  • 全名刘长佑
  • 别名刘武慎、荫渠先生、荫帅
  • 尔春
  • 荫渠(一作印渠)、子默、扶彝黑叟
  • 谥号武慎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湖南新宁
  • 出生日期1818年12月16日
  • 逝世日期1887年8月14日
  • 主要成就屡战太平军、捻军历抚地方,治绩卓著在西南时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
  • 主要作品《刘武慎公遗书》
  • 最高官职直隶总督

楚勇猛将

刘长佑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1818年12月16日)巳时生于湖南新宁县金城村的家中。其父刘时华以经商为业,家内颇有余资。

刘长佑早年曾入岳麓书院学习数年,为山长丁善庆之弟子,得其称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刘长佑得拔贡生,适值湖南李沅发领导的天地会起义军攻占新宁县城,他参与镇压起义军。得到在地方办团练的江忠源、曾国藩的赏识。江忠源领楚勇与刘长佑一起作战,“事无大小必咨之”。

咸丰二年(1852年),刘长佑随江忠源进攻广西太平军,于蓑衣渡一战使太平军起义以来首次受挫,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在战斗中被炮火命中,伤重身亡。战后,刘长佑因筹划有功,被授为教谕。随后,他又随江忠源镇压浏阳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事,再升知县。

咸丰三年(1853年),刘长佑讨平衡山地区的土匪,被擢升为同知直隶州。同年,江忠源进援湖北,先后讨平通城、崇阳、嘉鱼、蒲圻的太平军。当江忠源在崇阳时被太平军包围时,刘长佑自长沙率军四昼夜强行军,在通城大战太平军,成功解救江忠源。事后,曾国藩赞叹道∶“印渠(刘长佑)救援之速如神鹰度漠,一击千里,令人爱敬不已。”自此后,刘长佑在楚勇中独领一部。江忠源守卫南昌时,他偕罗泽南赴援,解除吉安之围,并分兵攻克泰和。因功升为知府。

咸丰四年(1854年),江忠源战死庐州,刘长佑统领江忠源弟江忠濬等人驰援不及,大为愤恨。在江忠源阵亡后,刘长佑成为了楚勇实际上的首领。

咸丰五年(1855年),江忠淑进攻东安太平军不利,湖南巡抚骆秉章命刘长佑兼并江忠淑所部,于是刘长佑的势力继续得到扩充。他在攻克东安后,一路追击,在新宁击破太平军。

咸丰六年(1856年),刘长佑收复郴州,升任道员。在率部镇压文东天地会起义军余部于湖南临武后,奉骆秉章命,率萧启江等军五千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援救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围困在南昌的曾国藩,攻占太平军的据点萍乡,以功加按察使衔。他又派萧启江收复万载,进围袁州,还多次击败太平天国的援军。十一月,通过内应李能通的配合,刘长佑军攻克袁州。

咸丰七年(1857年)初,石达开率军西征。二月,刘长佑被石达开击败于袁州太平墟,遭到沉重打击,全军溃败。绝望之下,刘长佑下马拿起佩刀,准备自尽,被族叔刘坤一阻止。最后依靠江忠义率练勇救援,才挽回颓势。随后刘长佑等退往分宜,收集溃卒,这才重新振作。在恢复军力后,刘长佑向临江发起进攻,在八月再度抵达太平墟附近,与石达开部对峙。他乘太平军“营垒未定”,联合各军全力进攻,最后取得大胜,趁势围困临江府城。战后,刘长佑的奋勇作战得到了清廷的嘉奖,他本人被授予“齐普图巴图鲁”的荣誉。同年十二月,刘长佑部攻克临江,俘获太平军将领张发纪,加布政使衔。

咸丰八年(1858年),刘长佑因病归家,所部交由刘坤一代领,萧启江则自立为一军。同年夏,病愈的刘长佑回到前线,屯驻建昌,接连在新城、金谿击败太平军,使其逃入福建境内。于是江西“边境肃清”,他得到“记名遇江西道员缺简放”的恩赏。

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石达开军围攻宝庆时,刘长佑与李续宜分扼东西两路堵击。待到石达开久攻不下后,被迫于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攻占兴安、灵州,直扑桂林。刘长佑领兵火速增援,使石达开措手不及,退走庆远。他紧跟其后,多次取胜,被实授为广西按察使。不久后,刘长佑率军攻占柳州,升任广西布政使。事后,曾国藩与他开玩笑,说∶“君已尽破贼乎?不少留贼资我?”

咸丰十年(1860年),刘长佑被擢升为广西巡抚,成为一方军政长官。四月,他攻克庆远,在思恩、兴安连败石达开,石达开只得北上,离开广西。随后,刘长佑着手整顿吏治、组建水师,镇压各地大小起义,恢复、发展了当地的生产。翌年(1861年),他派刘坤一消灭柳州土匪,并调集水陆大军,摧毁两广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政权,击杀其首领陈开。

总督直隶

同治元年(1862年),刘长佑亲赴浔州督防,继续围剿土匪。同年,他因分兵援浙江,率军肃清境内起义之功而升任两广总督。他将所部楚勇交由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十二月底(1863年2月),因直鲁交界地区张锡珠、宋景诗两股起义军降而复叛,使近畿骚动,清廷遂调刘长佑为直隶总督,在上谕中命他由海道刻日起程赴直镇压起义。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刘长佑正式接任直隶总督,同时得到清廷“不为遥制”的承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首先整顿杂凑成军、散漫无纪的清军,募集练勇五千人,选马队两千人、营兵三千人为援剿之师。他针对张锡珠等部骑兵的特点,制定了步军分扎迎截、马队跟踪追击的战术,并明定所属州县守城章程,使张锡珠等部步步受制,不久后兵败束鹿,张锡珠被杀。

与此同时,前已投降清廷的宋景诗又返回山东重举义旗,威震直隶。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奉诏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剿“匪”事宜,八旗、绿营防剿弁兵均归他节制,专为镇压宋景诗部。六月初,刘长佑率部直抵山东,调山东按察使丁宝桢、曹州镇总兵保德等部进围宋景诗所部屯聚的临清甘官屯一带,作战不利。八月,督师镇压起义的扎萨克多罗郡王僧格林沁上折劾保德、丁宝桢拥兵堂邑,擅自准备接受宋景诗投降,并劾刘长佑督剿迟延,使刘长佑被降三级留任。随后,刘长佑配合僧格林沁等部与宋景诗作战。九月,清军败宋景诗部于张秋镇,十月,直鲁豫三省渐就肃清,刘长佑自请撤销督办之职。

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张宗禹、赖文光率领的西捻军进入河南尉氏、中牟,逼近黄河南岸,清廷谕旨命令直隶、山东两省设防。三月初五,捻军由河南入与直隶毗连的山东曹州境内,刘长佑担心捻军北渡黄河,急调大名、广平清军防守黄河要隘,自己亲率督标练军及宣化、通州、天津、正定驻军进驻威县,居中指挥。他认为西线吃紧,便率部进驻大名府并分派所部进驻濮州古云集、范县、寿张等十余处。同月,捻军在山东曹州杀死僧格林沁,并与当地起义军联合。

刘长佑像,取自光绪二十六年铅印本《刘武慎公遗书》鉴于形势严峻,刘长佑自忖仅靠自己指挥的军队难以与捻军较量,便于四月底上奏清廷,建议淮军将领刘铭传率精锐奔赴直隶,曾国藩统军北援,自己又命通商大臣完颜崇厚统带天津洋枪队一千五百人西进,并调吉林、黑龙江马队南下。江苏巡抚李鸿章派潘鼎新统领十营淮军航海援直。直隶境内清军云集。刘长佑仍嫌不足,又将古北口、宣化驻军调援山东,这才稍觉心安。然而捻军纵横驰骋,转战于鄂、豫、皖、鲁之间,曾国藩打捻无功,清廷命李鸿章接替曾国藩。鉴于捻军骑兵作战,飘忽不定,难以与之决战的情形,刘长佑根据近几年与捻军作战的经验于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上疏清廷采用合围之术。具体来说,就是集中直、吾、豫,苏、皖、鄂清军,严密防守运河,后由李鸿章淮军从西南步步进逼,将捻军赶至山东青州一带的狭小区域内,使之渡黄不能,浮海不得,围厄而亡。后来李鸿章使用这种战术,成功将捻军镇压。

对付捻军的同时,刘长佑还不断“兜剿”口外“马贼”,使畿辅之地得到了安靖,保证了京师的安全。

在直隶供职期间,除兵戎之事外,刘长佑还留心政务。同治五年(1866)年,他在海河一带试垦稻田,并整顿长芦盐法。永定河决口后,他派人查勘漫口,尽速堵筑,救济灾民。

得罪罢职

同治六年(1867年),直隶久旱,饥民遍地,盐山、静海两地盐民乘机在张六领导下与饥民联合起义,得到附近十数州县响应,起义很快蔓延到天津、河间、保定三府各属,京师再次震动。清廷亟命刘长佑“先办土匪,缓赴河防”,刘长佑只好搁下捻军,全力指挥镇压事宜。义军避实击虚,先后到广平、曲周、干乡、清苑、安州、永清、霸州等地。七月,刘长佑离开保定,到正定督战,盐民义军转战至山东丘县、馆陶等地,八月初越过滹沱河向北进军,游动于数十州县间,一度进军到涿州、永清、霸州一带,逼近京畿。刘长佑指挥清军疲于奔命,针对盐民军往来驰骋,飘忽不定的特点,在直隶练军中挑选两千精壮骑兵,对盐民军前截后追,并令步兵密布冲要扼守。当他大功就要告成之时,清廷突然于十一月以镇压盐民军“日久无功”为由将刘长佑革职,交署理总督王佳·官文差遣,并责令他带队自效。卸任后的刘长佑专事军事,终于在数日后将这次起义全部镇压了下去。

刘长佑突遭免职,使曾国藩大感惊讶,他在给郭崑焘的信中提到说:“直隶枭匪存着无几,而官相(官文)倾有署直隶之信,不知印渠(刘长佑)何故开缺。近日厚(时任陕甘总督杨岳斌)、霞(时任陕西巡抚刘蓉)、筠(时任广东巡抚郭嵩焘)、沅(时任湖北巡抚曾国荃)次第去位,而印复继之,吾乡极盛,固难久也,思之悚惕。”究其原因,是清廷压抑湘军出身的官僚的必然结果。

刘长佑被免职后,奉诏回到湖南原籍。同年十二月,获赐三品顶戴,不久后再加二品顶戴。

建节滇南

同治十年(1871年),刘长佑被起用为广东巡抚,不久后再度调任广西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补授为云贵总督。

刘长佑对西南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广西与越南接壤,为巩固边防,刘长佑和冯子材等通力合作,先后对活跃在越南北圻的苏帼汉、黄崇英、李扬才等土匪势力,进行打击。经多年努力,终于消灭了这些土匪势力。刘长佑还对破烂不堪的关隘城堡进行了修复,并分驻重兵。

刘长佑担任云贵总督后,就着手建设云南练军,其目的是保前卫边境安全。他引入楚勇骨干,改编云南军队,同时为云南练军装备了当时中国的新式武器,增强了云南练军的战斗力。

对英法的侵略野心,刘长佑很是警惕,并提出了许多应对策略,如因越境剿匪而军队常驻越南,这实际上也起到了抵制法军侵略北圻的作用。法国侵略者的图谋一直未能得逞,便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刘长佑认为在越南驻军“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而撤军,法国就会乘机侵占北圻。又如英法想开采云南矿山,刘长佑主张聘洋人或聘本国谙熟洋务者自己早日开采,以杜绝他们的觊觎。

虽然刘长佑多次上奏,提出多种抵御法国入侵的策略,并尽力支持刘永福在越南的抗法斗争,还做了很多备战工作,但其积极的谋划并未为清政府采纳。随后法国的李威利大举入侵北圻。刘长佑积极备战,一方面紧急上疏请战,一方面筹措马匹甲仗,支持深入越境的刘永福等诸将领。在得到朝廷批准后,刘长佑指挥三军大举入越,拉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

病逝原籍

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刘长祐因病开缺回籍,自此结束了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但在养病期间,他仍时时关心国事,“忠悃始终如一”。

光绪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887年8月14日)卯时,刘长佑在湖南新宁病逝,终年七十岁。湖南巡抚卞宝第代刘长佑向清廷奏陈遗疏,光绪帝发上谕表示悼念之情,宣布“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并给予相应的恤典;根据谥法中“折冲御侮曰武,刚强以顺曰武;小心克勤曰慎,夙夜敬畏曰慎”的含义,赐其谥号为“武慎”。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