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毛胜

毛胜(明朝将领、勋臣)

毛胜
毛胜(1401年5月22日—1458年9月21日),字用钦,原名福寿。明朝将领、勋臣。毛胜于宣德年间承袭为都指挥使。曾逃回塞外,不久回归。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数次随征麓川,历任都督佥事、都督同知。代宗即位后,参与北京保卫战,升任左都督,管三千营操练。后又平定各地、协镇云南,累功封南宁伯。协镇云南期间,毛胜设计擒获预谋叛乱的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天顺二年(1458年),毛胜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封南宁侯,谥号“庄毅”。

  • 本名毛胜
  • 别名毛福寿
  • 用钦
  • 所处时代明朝
  • 出生日期1401年5月22日
  • 逝世日期1458年9月21日
  • 主要成就参与麓川之役、参与北京保卫战、协镇云南等
  • 爵位南宁伯→南宁侯(追赠)
  • 谥号庄毅

承袭父职

毛胜,原名福寿,建文三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追改该年为洪武三十四年)四月十日(1401年5月22日)出生。曾祖父教化是元朝的冀宁王,祖父别卜花是元文宗时的右丞相。伯父那海,洪武(1368年-1398年)年间归附明朝,后来因为参加“靖难之役”有功得以升至都指挥同知。那海无后,毛胜的父亲安泰袭职为指挥使。毛胜兄长毛济袭职期间,立有军功,未升而逝。故而毛胜于宣德六年(1431年)袭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毛胜墓志铭》称他受到明宣宗的赏识。 另据《明史》及《明英宗实录》记载,毛胜曾逃回塞外,不久回还。

正统六年(1441年),毛胜随兵部尚书王骥征讨麓川,率小股部队击退麓川伏兵,随后大军顺势大破苗军。

正统七年(1442年),升任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请挑选在京的番将和留居的番人,调他们到云南去镇压苗人。于是,明英宗命毛胜和都督冉保统率六百人前往。后来,再征麓川时,即命毛胜和都督冉保充任左、右参将。毛胜亲临前线,大破苗人。苗乱被平息后,毛胜升为都督同知。

卫京平乱

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也先入侵,毛胜偕同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守大同。陈怀在与瓦剌军交战中战死,毛胜逃脱。也先逼近京师,毛胜在彰仪门之北抵御,击退瓦剌军。之后,他领兵到西直门外,解了都督孙镗之围。都督武兴在彰仪门战死,瓦剌军乘胜推进。毛胜与都御史王竑急忙赶去增援,瓦剌军于是退走。毛胜一直追击到紫荆关,斩获颇丰。后来在武清伯石亨等人的推荐下,明代宗朱祁钰升毛胜为左都督,督管三千营(即后来的神枢营)操练。十一月,毛胜担任左副总兵,与给事中刘清选领河间、东昌两地达军,前往湖广、辰州等地平叛。

协镇云南

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命毛胜去接替方瑛协镇云南。同年,贵州叛军首领韦同烈自称苗王,有数万部众屯于兴隆(今贵州黄平)的截洞,攻击平越、清平诸卫。毛胜充任左副总兵,与总兵梁珤、右副总兵方瑛等随从总督王来分道夹击,攻克兴隆,迫使韦同烈撤往地势险峻的香炉山,分道往香炉山击贼,毛胜自重安江进军。叛军大惧,于是将韦同烈等五十八人绑送军门,向明军投降。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明代宗命毛胜镇守金齿、腾冲等地。十二月,毛胜受封为南宁伯。

景泰五年(1454年)六月,代宗给予毛胜诰券,并加赠其祖上三代考妣及妻子。

景泰六年(1455年)二月,毛胜上疏请求改名,得到允许,由毛福寿改名毛胜。八月,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暗中勾结麓川首领思卜发等人作乱,毛胜设计擒获。九月,巡按御史牟俸弹劾毛胜贪婪残暴等数十件不法事,并且说他本是投降过来的人,狡猾难制,又多次交通外夷,恐会贻患边疆。代宗诏令巡抚等人核实,最终不了了之。

卒于任上

天顺二年八月己巳(1458年9月21日),毛胜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英宗为其辍朝一日,赐其祭葬,追赠南宁侯,谥号“庄毅”。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