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胡风
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从事宣传工作,在左联,梅志结识了胡风,这位有名的评论家令她敬仰。
在胡风的指导下,梅志的文学水平迅速提高,开始尝试写作协助他写作编辑,1934年写成散文《受伤之夜》,这是梅志的处女作,从此她开始以“梅志”为笔名发表作品。
在梅志的文学创作中,胡风发挥了重要影响。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因在日本从事左翼文艺活动被遣返回国。回到上海后,他先后担任左联宣传部长和行政书记,深得鲁迅的信任,在左翼文艺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结为伉俪
1933年胡风在朋友家里遇见了为商议营救一位左联盟友而来的梅志。早在见面前,胡风就听说过这位工作认真的小姑娘,对她很有好感,见面后,梅志的美丽和清纯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他后来对梅志坦白,这次见面后,他就再也无法忘记梅志那穿着浅蓝色旗袍的身影了。后来,胡风和梅志接触的机会渐渐多起来。他发现梅志不仅美丽而且单纯,完全不同于以往接触的那些世故而又精于算计的女子。胡风深深地喜欢上了梅志,每天除了工作,他想得最多的就是见到梅志。
胡风真挚而又火热的情感打动了梅志,1933年底,他们结了婚,开始了幸福的生活。那时梅志19岁,胡风31岁。
婚后,梅志一边学习料理家务,一边帮胡风抄写文稿,是胡风事业上的助手。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后来辗转流离于重庆、香港、桂林等地,她都陪伴在胡风身边,给胡风以极大的支持。
担任编辑
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抗敌文协,历任《七月》和《希望》杂志编辑,重庆希望社发行人、会计、校对,上海全国文协会员,上海作协创作组组员,四川省文化局、博物馆资料员,中国作协专业作家。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
坚信无罪
胡风和梅志结婚留念1955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把胡风等人定为“反党集团”(后来又定为“反革命集团”),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批判运动,“胡风分子”相继被捕。作为胡风的妻子,梅志自然难以幸免。
在看守所,工作人员劝梅志与胡风划清界限,她相信胡风无罪,坚决表示拒绝。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受到严重影响,晓谷在高校一度被留职察看,不得重用;晓风因为通不过政治审查不能上大学,只好去农场当了工人;晓山高中毕业后在偏远的地方插队,十多年后才考上大学。但是,梅志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接受了残酷的审讯,倍受折磨的神经越崩越紧几乎要崩溃了。
她经常望着牢房里那坚硬的桌角发呆,心想只要撞过去,一切都可以结束了。但是,她想起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的孩子和杳无音信的胡风,咬紧牙关活了下来。
1965年11月,梅志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因“宽大处理”免予刑事处分。胡风接受了审判,和梅志一起被发配四川,先后在成都和川西生活了不到两年。
梅志1967年11月,胡风再次被投入监狱,梅志则被独自留在川西的劳改茶场,生活非常艰辛。当地红卫兵对这个“现行反革命”进行了坚决的批斗,抄走了所有值钱的物品,最后把她送到茶场的劳改队,让她和一群刑满释放的“女犯”一起生活劳动。胡风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得了心因性精神病,经常自我恐惧,思维极为混乱。
1973年1月,梅志来到大竹县第三监狱探狱时,胡风已经完全崩溃了。他看到了梅志,但没有任何惊喜,目光呆滞,好像面对一位陌生人。梅志这才知道,调她来的目的,是让她照顾精神失常的胡风。这一年梅志59岁。胡风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病情很不稳定。
1976年,周总理去世,胡风再次陷入精神混乱之中,甚至失去理智差点儿砍伤了梅志。梅志也绝望了,她再次想到了死。但是一想到那些无辜受牵连的人们,她放弃了寻死的念头。她说:“无论如何,得留着我们这活口,为胡风,为这一案件,为众多受株连的朋友们申诉,我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梅志坚强地撑到了“四人帮”被粉碎,狱方送胡风到成都接受治疗,并让胡风参与揭发“四人帮”的罪行。希望之中,胡风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1979年1月,他们被释放出狱,重新回到了离别十四年的北京。
彻底平反
回到北京,梅志已是66岁的老人了,人生步入晚年。但是晚年并不平静,她一直为胡风的平反而奔波忙碌。
1985年6月,胡风因为胃癌医治无效去世。之后,中共中央发布“中办发1988六号文件”,从政治、历史、文学活动及文学思想上为胡风彻底平了反。
这期间,梅志拿起了手中的笔,撰写了大量文稿:《往事如烟》、《伴囚记》、《在高墙内》、《胡风传》等,这些著作,以资料的丰富和翔实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影响甚广。为表彰梅志“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自1992年10月起为她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梅志当选为第六届作协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
2004年10月8日,梅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0岁。胡风事件中,像梅志这样受到牵连的女性有许多,她们没有抛弃不幸的丈夫,而是陪伴着他们度过了漫长的苦难岁月。有人曾把她们比作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美丽、坚韧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