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江泽涵

江泽涵(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江泽涵
江泽涵(1902年10月6日—1994年3月29日),出生于安徽旌德,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泽涵于1926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跟随姜立夫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工作;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唯一名额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夏天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4年至1952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后举家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1946年随北京大学迁回北平;1947年至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进修;1949年回到解放了的北平,并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3月29日逝世,享年92岁。江泽涵主要从事不动点理论、莫尔斯理论、复迭空间与纤维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 中文名江泽涵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
  • 出生日期1902年10月6日
  • 逝世日期1994年3月29日
  • 毕业院校美国哈佛大学
  •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不动点类理论》、《拓扑学引论》
  •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性别

江泽涵(5张)1902年10月6日,江泽涵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童年时江泽涵进过私塾,后又上过乡村小学。

1919年初,江泽涵的堂姐夫胡适回乡探亲,他遂跟胡适来到北方求学。夏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二年级,用了三年时间就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

1922年,升入南开大学数学系,师从姜立夫教授。

1926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跟随姜立夫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并担任姜立夫教授的助教。

1927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励和督促下,江泽涵参加了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唯一的名额赴美,前往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数学家H·M·莫尔斯(Morse),并致力于莫尔斯提出的临界点理论在拓扑学在分析学中的研究。

1928年,获得哈佛研究院数学系“约翰·哈佛学侣”的荣誉称号。

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莱夫谢茨(S· Lefschetz)的研究助教,研究不动点理论。

1931年,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刘树杞经姜立夫推荐,邀请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莱夫谢茨也曾劝他留下来继续做研究助教,但他决定学习姜立夫学成回国的榜样,谢绝了莱夫谢茨的挽留,同年夏天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

1934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

1936年,第二次去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一年。

1937年,回国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北京大学已迁往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两校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江泽涵也举家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还兼任过数学系主任。

194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设立数学研究所筹备处,附设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内,江泽涵被聘为兼任研究员。

1946年夏,又随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教授出国访问,江泽涵担任了一年代理院长。

1947年夏,被教育部选派出国进修,本拟再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临行前在姜立夫和陈省身的劝说下,他改去了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跟代数拓扑学家H·霍普夫(Hopf)教授进修了两年。

1949年,克服了重重困难,于8月8日回到解放了的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

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所大学的数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由三位老系主任中最年轻者,清华大学的段学复任新主任,江泽涵接受了这个安排。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理学部)。

198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4年3月29日,逝世,享年92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