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吴大猷

吴大猷(中国教育家、物理学之父)

吴大猷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笔名洪道、学立,广东高要人,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祖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鼎湖区水坑村)。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民国十八年(192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193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历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科指导会主任委员等职。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1943年获教育部第一等科学奖金。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83—199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八年期间,吴大猷主要负责的科目为电磁学、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古典力学等等,在这方面也培育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李政道和杨振宁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两项研究为后来的工作开辟了道路,一项是关于重原子f态的计算,另一项是闭壳层电子激发态的计算。吴大猷的相关著作有《科学和教育》《科学与科学发展》《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等。

  • 中文名吴大猷
  • 外文名Wu Ta-you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07年9月29日
  • 逝世日期2000年3月4日
  •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密西根大学
  • 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中国物理学之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广东广州)
  • 代表作品《科学和教育》、《科学与科学发展》等

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4张)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9月29日,吴大猷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广东广州)。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吴大猷进入番禺县立小学。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吴大猷考进广府中学。

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吴大猷进入南开中学。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吴大猷考入南开大学矿科,成为物理名师饶毓泰的得意门生。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南开大学矿科停办,改入物理系。

1929年夏(中华民国十八年),吴大猷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恩师饶毓泰排他留校任教,讲授近代物理学和力学。

1931年春(中华民国二十年),经饶毓泰及清华大学叶企孙的推荐,吴大猷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乙种研究奖助金,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学。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吴大猷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阮冠世也转来美国密西根大学。经多次研究,吴大猷把红外光谱仪的直线狭缝改为弯形,提高分辨率。

吴大猷(右)1933年-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吴大猷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34年夏(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应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饶毓泰之邀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三年里发表了15篇重要论文,把新的量子力学介绍到中国。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吴大猷离开中英庚款董事会在四川大学所设的讲座教授职位,到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在南开大学吴大猷用英文撰写了第一部专著《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受到恩师饶毓泰的器重。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吴大猷赴美国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两年。

1949年秋,吴大猷受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之聘,主持理论物理组工作。

1956年11月至1957年4月,吴大猷应胡适之邀回台湾,在台大和清大联合主办的研究生班讲授古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兼及流体力学和核子间的交互作用问题。

1957年,吴大猷获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其研究工作多在原子分子结构及光谱、核子散射、大气物理、电离体及气体方程式,统计物理,相对论等方面。

1960年10月至1961年2月,应邀至瑞士洛桑大学讲学。

吴大猷与李政道、杨振宁1963年秋,辞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职务,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在太空及气体动力学研究所讲气体运动论。

1967年, 接受钱思亮邀请,回国任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议成立国家科学院。

1968年 ,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成立获淮,并被预定为主任委员。

1969年 ,请辞国科会职。

1975年,吴大猷将他历年教学讲稿整理成《理论物理》,计7册:①古典动力学、②量子论与原子结构、③电磁学、④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⑤热力学、气体运动论及统计物理学、⑥量子力学(两册),在台湾出版。

1978年,吴大猷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退休,长居台湾。

1979年,吴大猷担任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委,致力于初中高中的科学教育改革。

1983年,由蒋经国指定,吴大猷被任命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第二年,吴大猷又出任台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吴大猷主张科学研究与政治分开,加强两岸的学术交流。

1983年6月,吴大猷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亚洲—太平洋地区物理学大会,这是亚太地区物理学家一次空前盛会,使远隔重洋的同事、师生和同学欢聚一堂。

吴大猷与妻子阮冠世(2张)1988年,他在医院病榻上写出了《物理学的性质、简史和哲学》。

1989年,吴大猷作了十四次系列讲演,并以《物理学:它的发展和哲学》为书名,于1992年出版。

1992年5月,吴大猷率团在李政道夫妇陪同下,由台北经香港飞抵北京参加学术活动。

1998年11月底,由中国科学院安排,吴大猷以92岁高龄从台湾回到祖国内地访问。

1994年 1月,卸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7月8日—9日,中研院为吴先生举办吴大猷院长荣退学术研讨会,对吴大猷先生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

1995年,吴大猷主持清华大学王惕吾先生纪念讲座,并成为终身主持人。

1997年, 第二次全球华人物理学会议,在台北举行,并贺吴大猷先生九十大寿与诺贝尔得主学生李政道同时获清华大学颁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以学位暨系列活动贺其九十寿诞,活动内容包括李政道、杨振宁演讲之(科学界的挑战)等。

1998年,赴广东肇庆探亲。

1999年3月起,三度进出加护病房,4月底一度病危。

2000年3月4日下午2时35分,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寿九十五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