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辅从小读书认真刻苦,据程庭鹭《涂松遗献录》一书记载,陆元辅读书十分投入。由于过于专注,以致有一次他外出后,竟然忘记了家在何处而迷了路,后经邻居引导回家。岂知到了家门口,因看到一位陌生的妇女正在捡棉花,又怀疑走错了人家,其实这位妇女是陆元辅家雇工的妻子。陆元辅对这位妇人说:“请问陆元辅先生的家在何处?”妇人笑着回答说:“这是就是您陆先生的家呀!”一时引为笑话。陆元辅又是一位孝子,为人纯厚朴实。父母丧期内,陆元辅在他们的坟边搭了一座草庐,一边守孝,一边认真攻读。前后三年之久,邻近的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的为人和学问。
陆元辅在青年时代就拜侯岐曾及黄淳耀为师,在侯、黄先生的指点下,陆元辅的学业大进。在求学的同时,陆元辅十分敬仰侯、黄先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行。陆元辅加入了黄淳耀组织的“直言社”,直言社主张为人要正直、为文要求实,是嘉定的一个著名文社,直言社中有一批充满理想抱负的年轻士子。陆元辅是直言社的主干。黄淳耀十分器重陆元辅,对陆元辅精心培养,要求极为严格,陆元辅偶有一言一行不合礼仪,黄淳耀就要指出,陆元辅会立刻严责自己,加以改正。因此,黄淳耀赞陆元辅进步快,能博学入门,将要必成大器。
清顺治二年(1645年),嘉定抗清斗争失败后,侯岐曾因掩护松江抗清志士陈子龙受株连被杀。陆元辅冒着受牵连的巨大风险,把侯岐曾的孙子侯檠藏匿起来,等风声稍平息后,又将侯檠送至浙江隐居,直至事情安定后又将侯檠接回嘉定。陆元辅后又在侯岐曾家办学,教授经书,侯岐曾的孙子侯开国就拜陆元辅为师。黄淳耀殉难后,陆元辅痛失恩师,异常悲愤,将黄淳耀的遗像悬挂于书房中,朝夕瞻拜,终生不辍。
陆元辅像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为了安抚明末遗民知识分子,笼络人心,开设了“博学宏词科”,征举名儒,大学士吴正治知道陆元辅的诗文和名声,亲自推荐陆元辅赴京参加博学宏词科举的考试。陆元辅勉强入京,无意考试,应试落第。之后,陆元辅就在京师设馆授业,教授弟子。京师的士子们闻知陆元辅的学问,纷纷拜他为师,曾至翰林院中的官员也来向他求教,陆元辅口答手写,或者检出原书给他们看,细微详尽,与原书符合。他们都十分钦佩陆元辅的学问。京师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是大学生纳兰明珠的儿子,词才出众,他对陆元辅的学问和才华十分钦佩,俩人结为亦师亦友。陆元辅、纳兰性德与著名诗人、学者朱彝尊结为好友,常在一起答诗唱和。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却留下一批由他署名的著作。据《四库全书总目》及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笺疏》载,纳兰性德的《通志堂集》中的《合订三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及《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均系陆元辅代笔。
陆元辅由于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与本县的赵俞、张云章、张大受、张鹏翀、孙致弥合称为“嘉定六君子”,名闻遐迩。
陆元辅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终年75岁,死后葬于嘉定徐行东北角,他的文友、“嘉定六君子”之一张云章为他撰写了《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