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起釪(2张)刘起釪,1917年生,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父亲早逝,刘起釪从小在祖父指导下读书,其祖父吟古先生是近代湖南大儒王先谦(1842~1917)的弟子。刘起釪从小在爷爷的指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文辞类的古书,13岁读《左传》,15岁读《尚书》,每年点读一遍《左传》。刘起釪少壮时期对《文选》和桐城派下过很大功夫。刘先生17岁时,到省城长沙读高中。工作数年后,到安化县蓝田镇国立师范学院补习英文,在这期间,刘先生的文章受到国学大师钱基博的赏识。
1941年秋,刘起釪考取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当时南京已经沦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南京大学也随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往重庆。那时物价飞涨,生活十分困苦。以刘先生的老师顾颉刚这样的名教授为例,他一顿本来要吃三碗面条才能饱,但只吃得起两碗(据台湾版《顾颉刚日记》)。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起釪刻苦学习,被顾先生称为“高才生”。刘起釪1942年记录的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笔记,1985年以《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为名由巴蜀书社出版,传为佳话。
与老师顾颉刚合影中央大学颇欲与北京大学争正统,师资很强,以历史系为例,系主任是金毓黻先生,教授有顾颉刚、丁山、张贵永、沈刚伯、郭廷以、蒋孟引、白寿彝、蒋复璁、贺昌群、韩儒林诸先生。大学期间,刘起釪充分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很受中文系的汪辟疆、罗根泽、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伍俶傥等先生赏识。重庆有个小地方叫柏溪,刘起釪撰《柏溪六记》,传诵一时。史地系主任缪凤林先生、理学院辛树帜、欧阳翥、胡焕庸等先生也对刘先生十分爱惜。顾颉刚劝刘起釪:做文人不如做学问永垂不朽。大学毕业,刘先生本来准备跟随董作宾先生研究古文字的,为避免卷入派系之争,1945年乃投入超然于两派之外的顾颉刚门下,研究《周礼》。
1947年,刘起釪研究生毕业,进入新成立的国史馆作助修,半年后升任协修(同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国史馆于1951年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史料整理处(今南京第二档案馆),刘起釪任研究组长,整理了3000多万字的档案,偏离了学术研究。而刘起釪的顾老师,1959年奉命担任问题极多难度极大的《尚书》全书整理研究任务,1962年在广东从化休养地遇到周扬,请调刘先生相助。当时历史研究所和南京史料处同属中国科学院,调动比较顺利。刘起釪调到北京后迟迟进不了历史研究所,在中华书局一徘徊就是十多年。直到1975年,顾颉刚才托白寿彝请胡绳帮忙,将刘起釪调到历史所。此后,刘起釪就在北京干面胡同(后来是南沙沟)顾先生家中上班,从事整理、研究《尚书》工作。1980年顾先生去世之后,刘起釪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1981年,刘起釪入住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宿舍。刘起釪将60岁到80岁作为自己的盛年,在这期间写出了享有盛誉的《顾颉刚学述》《尚书学史》《古史续辨》《尚书校释译论》等要著,“实怀感激奋发心情所写”。此时刘起釪完全失聪,在无声的世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鸿篇巨制,可与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比美。作为国际公认的《尚书》学权威、我国硕果仅存的中国上古史专家,刘先生对劲松念念不忘,来信说:“我学术的盛年就在这里熬出来”。
2004年10月起,刘先生定居南京,从此完全不能从事学术研究了。6年多,刘起釪蜗居在南京市郊一家养老院十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几乎与世隔绝,生活困顿,日渐衰竭。2012年10月病逝于南京。
2012年10月06日,刘老先生去世,享年95岁。追悼会定于12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