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李少春(11张)1919年11月4日,李少春出生于天津。1920年春节后,父亲李桂春携全家由天津移居上海。1924年,李少春进入上海齐鲁公学(山东会馆)读小学。1926年,因身体虚弱,父亲为其聘请武功老师沈延臣练习武功。
1929年,首次登台,在父亲主演的京剧《岳母刺字》中扮演娃娃生岳云。1931年,随全家迁居天津,父亲聘请余派教师陈秀华、杨派教师丁永利培养李少春文武兼学。1932年,在天津北洋戏院、春和戏院试演京剧《安天会》《八大锤》《击鼓骂曹》《打渔杀家》等。
1933年,随陈秀华、沈延臣二位老师离开天津“跑码头”,到济南、青岛、汉口、江西、南京、无锡、上海等地演出,一路上边演边学,文武戏都演。1934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为梅兰芳演垫场小武戏,并得到梅兰芳提携,与其合演京剧《四郎探母》。1935年,随父亲离开上海,旅行公演。
1936年1月,随父亲李桂春在天津演出,合演京剧《风波亭》;10月,随父亲应上海天蟾舞台邀请再度南下,先在无锡同台演出挂二牌,而后到了上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少春随父亲继续在上海演出,因连演京剧《打金砖》劳累过度,在台上摔倒导致轻微脑震荡,决定告别舞台。
1938年年初,随全家离开上海,重返天津定居;6月25日起,李少春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上演“四天五场”戏,剧目为《两将军》《击鼓骂曹》《水帘洞》《闹地府》《打渔杀家》《恶虎村》《八大锤》《打金砖》;9月26日,在父亲的带领下由天津赴北京“赶考”,受到国剧分会会长尚小云的迎接;10月7日,在北京新新大戏院首演打炮戏,先武后文双出,包括剧目《两将军》《击鼓骂曹》,受到诸多关注,随后在北京西来顺饭庄举办“拜丁永利为师”典礼;10月19日,经李育庠介绍,在北京举行拜师余叔岩典礼;12月3日,在新新大戏院首演余叔岩亲授的京剧《战太平》,余叔岩亲自把场。
1939年,赴哈尔滨演出,遇姐夫李万春亦在哈尔滨演出,形成郎舅“打擂”之势。1940年8月,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与侯玉兰首次合作京剧《四郎探母》等生旦对儿戏。1941年11月,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衣锦还乡;同年冬,与白玉薇等应上海天蟾相邀,在上海演出近半年之久。
舞台上的李少春(11张)1943年,继续在上海演出;5月19日,业师余叔岩在北京病逝,李少春辍演赴北京奔丧,半月后回上海继续演出。1944年5月12日,与言慧珠义演京剧《武松》;5月14日,李少春改编的京剧《文天祥》(第一本)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但未久即被禁演。1945年,李少春对京剧《文天祥》重新编创,剧本以电影为依据进行改编。
1946年6月,应上海大来公司吴性裁邀请,与李世芳、叶盛兰、叶盛章及袁世海、张云溪、张春华、陈永玲等演于天蟾舞台,号称“十大头牌”;8月,在上海演出京剧《百战兴中唐》,前饰雷海青,中饰南霁云,后饰郭子仪,发挥唱、做、摔、打全面技艺,连演五天。
1947年1月,在上海与程砚秋双挂头牌演于天蟾舞台,时值梅兰芳演于中国大戏院,形成师徒对垒局面;春节期间,主演的京剧《百战兴中唐》连满六个日场;9月初,在上海中国大戏院参加“救济水灾平剧义演”(实际是杜月笙60大寿);9月19日起,与于莲泉共同领衔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临别纪念连演七场京剧《百战兴中唐》;12月,与电影演员李丽华一起赴台湾了解京剧演出市场情况。
1948年年初,由台北返回上海,宴请翁偶虹,向其求助改编京剧《野猪林》剧本,翁偶虹鼓励其自己动手编剧。李少春春节前回到北京家中,着手筹划编写京剧《野猪林》剧本;5月,京剧《野猪林》剧本初稿写成,广泛征求意见;9月,京剧《野猪林》在北平长安大戏院首演。
1949年7月2日,作为京剧界代表身份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7月3日,领衔的起社剧团为大会演出京剧《野猪林》;7月24日,当选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9月17日,起社剧团进中南海演出京剧《野猪林》,毛泽东等首长出席观看;10月27日,为庆祝上海解放,起社剧团应邀赴上海演于天蟾舞台,京剧《野猪林》连满66场,受到诸多观众观看。
1950年1月,起社剧团内部发生“将相”失和,李少春与袁世海因经济分红上闹矛盾,停演两个多月。后经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田汉局长、马彦祥副局长出面调解,促成“将相”和;5月,起社剧团赴天津演出,京剧《野猪林》受到诸多观众观看;6月,起社剧团与叶盛章领衔的金舁社合并,成立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李少春任团长;7月,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为配合“土改”,在北京上演京剧《云罗山》。
1951年,李少春所编创的京剧《野猪林》由马彦祥主编,在上海正式出版单行本;11月,率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全体成员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李少春以新编近代历史京剧《宋景诗》参演,获演员表演奖。
中国国外行(3张)1953年3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改为中国京剧团,李少春任副团长;7月,第一次出国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凭借其主演的京剧《闹天宫》《雁荡山》获集体表演一等奖。1954年11月,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缅甸,被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誉为“中国猴王”,并获缅甸总理吴努所赠的金质奖章。
1955年1月10日,中国京剧院成立,李少春任三团团长;4月,周恩来在中南海紫光阁召集李少春等人,指示将京剧《闹天宫》扩编为京剧《大闹天宫》;5月,参加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会议,并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1956年3月2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召开座谈会,讨论汉语规范化与戏曲语言的发展问题;5月,连续发表《京剧界应以实际行动来拥护汉语规范化》和《京剧和京音》两篇文章;5月16日,参加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本演出,其主演的京剧《三岔口》在日本各地受到诸多观看,李少春还在日本学习了乐舞《兰陵王》;8月16日,随中国艺术团赴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四国访问演出。
1957年,在《戏剧丛刊》上发表论文《京剧字韵不能逐步采用北京语音吗?》。1958年3月22日,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现代京剧《白毛女》,周恩来亲临剧场观看演出;随后,发表文章《我演杨白劳的经过和体会》;7月,和妻子侯玉兰合演由安娥编剧的京剧《探府记》,饰演寇准;12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在北京中和戏院公演京剧《响马传》,周恩来观看了演出,并建议隔一天就到中南海演出,毛泽东、朱德等均到怀仁堂观看。
1959年,参加向国庆10周年献礼京剧《赤壁之战》的演出,饰演鲁肃,并在梅兰芳主演的献礼京剧《穆桂英挂帅》中饰演寇准;12月7日,与袁世海在北京人民剧场合演剧目《灞陵桥》;同年,在《戏剧报》上发表文章《不平凡的十年》。1960年4月,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古巴及加拿大,为时七个多月,年底回国。
1961年,创排的剧目《满江红》上演;3月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堂堂胆气,耿耿丹心”——谈<满江红>中的岳飞形象的创造》;9月3日,在北京新侨饭店与张云溪一同正式拜盖叫天为师;12月16日,由田汉主持,在北京与李和曾等拜周信芳为师;12月2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学习师门艺术,继承优秀传统》;同年,在《戏剧报》上发表文章《新——关于表演问题的通信》《学习盖派艺术的一些感受》。
1962年9月,主演的戏曲艺术片《野猪林》开拍,崔嵬、陈怀皑任导演,11月拍摄完成。1963年,电影《野猪林》在中国大陆公映,并送至中国香港播映,改名《林冲雪夜歼仇记》;同年,内部彩排京剧《战渭南》,李少春饰演反派人物韩遂,但因故未公演;10月,在《戏剧报》上发表文章《从“不是这里的事”说起》;12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谈京剧现代戏表演的几个问题——兼评<八一风景>演出的成就势》。
李少春追悼会1964年6月5日至7月30日,中国京剧院以京剧《红灯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李少春除了在剧中饰演李玉和外,还担任了李玉和的唱腔设计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李少春遭到批斗,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关进“牛棚”。
1970年,被宣布“解放”,结束三年的“牛棚”生活,同时又被宣布“控制使用”;同年,李少春演出的京剧《红灯记》被拍摄成彩色影片,但却只字未提李少春的名字;此后三年,李少春被分配到京剧《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样板团任指导,仍属“控制使用”。
1972年下半年,患心肌梗死,经抢救脱险。1973年11月,被分配到中央五七艺大戏曲学校教戏。1974年,在戏校指导排演京剧《红灯记》,回家路上跌倒引起脑震荡,经救治转为脑血栓。
1975年1月,在被“劝退党”的前提下,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4月,奉文化部指示,内部录制传统戏曲资料片,李少春参加集训,被指派拍京剧《安天会》,未果;9月21日,李少春心脏病与脑血栓并发,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9月29日,《人民日报》发讣告,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文化部负责人浩亮及生前友好曹禺、张君秋、崔嵬、李德伦、骆玉笙、杜近芳、高文澜、迟金声、李慕良、郭淑珍、南奇等人及弟子马少良、卢英麟参加了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