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龚鼎孳

龚鼎孳(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

龚鼎孳
龚鼎孳(1615年-1673年),字孝升,号芝麓,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清朝词人、大臣、文学家。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称“江左三大家”。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李自成起义军攻入京城后,授直指使,巡视北城。后清兵攻占北京,龚鼎孳迎降而授礼科给事中,升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龚鼎孳为刑部尚书时,对志士遗民陷于囹圄者,尤多矜恤,轻财重义,常倾囊以恤穷交,故在当时亦享盛名。后逝世。龚鼎孳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称“江左三大家”。以其文学创作和活动,不仅在清初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对康熙前期诗坛格局的形成亦有过重要的推波助澜之功。其著有《龚端毅公文集》27卷、《龚端毅公奏疏》8卷、《浠川政谱》1卷等。

  • 孝升
  • 芝麓
  •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1月5日)
  • 逝世日期康熙十二年(1673年10月12日)
  • 主要成就“江左三大家”之一
  • 主要作品《定山堂文集》、《定山堂诗集》等
  • 本名龚鼎孳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616年1月5日)出生。安徽合肥人。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出任湖北蕲春县令,崇祯十二年任兵部给事中。赴京途中,结识南京名妓顾横波,携其进京,后纳为妾。初居宣北坊海波寺街“古藤书屋”,后迁至宣武门外大街,寓号“香严斋”。

龚鼎孳龚鼎孳祖父和父亲都颇有文名。而他少年早慧,十二三岁时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长诗赋古文。明崇祯七年进士,任湖北蕲水县令。后因镇压张献忠起义有功,升兵科给事中。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龚鼎孳投井自杀,被人救起后辅李自成,任直指使,巡视北城。受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进京,龚鼎孳迎降,授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顺治三年,曾受弹劾,但因皇帝赏识仍任原职。顺治十一年,因法司章奏过激,涉及满汉关系,被降职调用,下至南苑蕃育署管菜园。后又被贬去广州。康熙元年(1662年)官复侍郎。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会试下正考官等职。康熙十二年九月十二日(1673年10月12日)病卒。

龚鼎孳因失节丧操,不仅为明人所不齿,也为清人所蔑视。在明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时,曾制定过查办“从贼者”的制度,龚鼎孳就被列入了治罪名单,而清朝人也讥笑他“惟明朝罪人,流贼御史”,而多尔衮更是认为龚鼎孳“此等人只宜缩颈静坐,何得侈口论人”,“人果自立忠贞然后可以责人”。讽刺他“自比魏征,而以李贼比唐太宗,可谓无耻”。因此,龚鼎孳在仕途上便颇为艰难,往往是屡起屡仆,上下浮沉。康熙三年,才因其才名为世所重,方迁刑部尚书。龚鼎孳为人狂放不羁,反复无常。经常有不合时俗的举止,而受到当时人的讥笑。清人孙昌龄曾贬斥他说:“惟饮酒醉歌,俳优角逐,前在江南,用千金置顾眉生,恋恋难割,多为奇宝异珍,以悦其心。淫纵之状,哄笑长安。”

龚鼎孳沉溺声色,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也很为人所非议,被孙昌龄责之为:“已置其父母妻子于度外,及闻讣而歌饮留连,依然如故,亏行灭伦。”在清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而竭力强调儒家伦理纲常的背景下,他的行为自然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因“素行不孚众望”多次遭到清廷的降级贬职。

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能保护文人学士,为民请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有“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的名声。又由于他富有才气,洽闻博学,诗文并工,因此,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