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傅瀚

傅瀚(明朝中期大臣)

傅瀚
傅瀚(1435年3月22日—1502年3月28日),字曰川,号体斋,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小水山背村)人,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中洲乡石头村),明朝中期大臣。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为检讨。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为修撰,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侍奉东宫讲读。任职期满后,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任经筵讲官。明孝宗登基后,因为傅瀚是宫中官员,提拔为太常寺少卿侍读。《明宪宗实录》完成后,晋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他请求回乡扫墓,明孝宗命令他乘驿马尽快返回,并赐给他宝钞银币。傅瀚回来后,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以左侍郎兼学士的身份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同时仍负责日讲。当时正在修订《大明会典》,他担任副总裁官。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礼部尚书,掌管礼部事务。恰逢他脚部疾病严重,多次请求辞去官职,停发俸禄,回家养老,但都没有被批准。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502年3月28日),傅瀚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穆”。(概述图来源:)

  • 全名傅瀚
  • 曰川
  • 体斋
  • 谥号文穆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小水山背村)
  • 出生日期1435年3月22日
  • 逝世日期1502年3月28日
  • 主要成就改革祠部给度制度
  • 主要作品《体斋集》等
  • 最高官职礼部尚书
  • 追赠太子太保
  • 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中洲乡石头村)

早年经历

宣德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435年3月22日),傅瀚出生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傅瀚从小聪明出众,读书过目不忘。刚开始接受外傅教育时,他就常常深入探究书中的深奥意义,人们都对他感到惊奇。

天顺三年(1459年),傅瀚以临江府学生的身份参加江西乡试,考中举人。

天顺七年(1463年),傅瀚参加会试,考场遭遇火灾,他伤得很重,几乎丧命。忽然有一天,有神人在梦中对他说:“不要担心,你的前程远大,现在病已经好了。”那一年八月,他成功通过了会试。

登科入仕

天顺八年(1464年),傅瀚被赐予同进士出身,被选为庶吉士。

成化元年(1465年),傅瀚因父母去世而回家守丧。

成化四年(1468年)十二月,傅瀚授职为翰林院检讨。

成化五年(1469年),傅瀚奉命在内馆教书。当时明宣宗在内宫得到了一卷古帖,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无法辨认,于是明宪宗命令宦官拿到内馆,恰好傅瀚正在值班,他立即根据字迹的韵脚创作了两首诗回复。明宪宗非常高兴,赐给他珍馔和美酒作为奖赏。

成化十一年(1475年),傅瀚同考礼部,阅卷精确,选拔王鏊为乡试第一名。

成化十二年(1476年),傅瀚侍奉经筵讲席。

成化十三年(1477年)八月,因为傅瀚在翰林院检讨这一职位上任职已满九年,所以明宪宗将他提升为翰林院修撰。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傅瀚兼任司经局校书,负责东宫的讲读。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傅瀚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检讨,充任讲官,并在八月主持顺天府的乡试,那次解元是罗玘。

孝宗器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三月,傅瀚奉命教导庶吉士学业。十一月,明孝宗登基,因为傅瀚学识渊博且曾教授明孝宗,所以特恩赐傅瀚晋升为太常少卿并兼任侍读,仍充任经筵讲官并兼任日讲官。每次给明孝宗讲学时,傅瀚都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和恳切的言辞,阐述的内容详尽而委婉,举止从容不迫。明孝宗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倾听。

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亲自耕种籍田,并巡视太学,傅瀚都因职务在身而随从。在太庙举行祧祫(古代一种祭祀远祖和近祖的礼仪)时,傅瀚都预先参与讨论,并直接参与日讲(每日为皇帝讲解经史)工作。他在讲学时仪态雍容典雅,讲解的词义恳切到位。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编成,傅瀚因纂修之功晋升为太常卿兼侍讲学士。

弘治五年(1492年)九月,傅瀚上疏请求回乡祭拜祖先,明孝宗应允了他的请求,并安排驿站供他沿途使用,但仍指示他尽快回来继续履职。傅瀚在辞别明孝宗时,明孝宗赐给他十两白银和两套彩色绸缎。

弘治六年(1493年)五月,傅瀚完成回乡祭祖的仪式后,返回京城继续履职。

担任侍郎

弘治六年(1493年)六月,傅瀚再次教导庶吉士,不久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当时倪岳担任礼部尚书,傅瀚恭敬地履行职责,两人都被称为贤能之臣。当时南京缺少参赞,大家一致推举尚书倪岳担任。傅瀚说:“倪公的才能怎么能只放在南都呢?”有人对他说:“如果倪公去南都,你不就是下一个晋升的人吗?”傅瀚回答:“我只知道为国家考虑,哪有时间顾及其他。”

弘治九年(1496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后来诸王的婚礼以及郊庙的祭祀活动,傅瀚都参与其中。四月,傅瀚转任左侍郎。最初,祠部(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的部门)给予僧侣道士度牒(证明僧侣道士身份的凭证),是每十年考核发放一次。每当此时,数以万计的游僧道士聚集在京师,许多权贵都为他们请求度牒。傅瀚坚决地说:“这些人耗费国家的资源,应该严厉禁止并改革。即使不能恢复到祖宗朝的制度,也应当稍微加以限制。”于是,改变了每十年发放度牒的惯例,将度牒发放数量减少了七八成。当时,因为杨时从祀于孔子庙廷,有人因此提出罗从彦、李侗也应当从祀。傅瀚说:“这两位的著作与尹焞、游酢、谢良佐相比,还不知道该如何排定次序。如果这两位从祀,那么其他三人也不应遗漏。道学的传承岂能随意滥加?”于是此事就此作罢。

弘治十二年(1499年),傅瀚负责礼部贡举事宜,严格防范作弊行为,中途虽有变故,但最终仍然维持了考试的公正。当时太子出阁讲学,朝廷正在慎重地选拔官僚,傅瀚通过朝堂的推荐兼任学士,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同时仍然负责日讲(每日为皇帝或太子讲解经史)。恰逢编纂《大明会典》,傅瀚担任统副统裁官。

掌管吏部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五月,傅瀚接替徐琼担任礼部尚书。当时京师发生地震和冰雹灾害,四方每天都奏报灾异情况。傅瀚因此上疏说:“如今赋税重,徭役繁,百姓穷困,财物枯竭,陛下应该以身作则,躬行节俭,为天下人做出表率。这样的百姓困苦才能得到缓解。”当时陕西地震异常严重,傅瀚又率领其他公卿奏报了三十一条措施,如敬天、勤政爱民、效法祖宗、施行恩惠、裁汰冗官、停止不必要的工程、减轻地方负担并减少上供给朝廷的财物等,对此他特别用心。奏章被留在宫中。傅瀚又上疏说:“民心容易感动,需要用恩惠来团结他们;天意也可以挽回,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之前我们提出的措施,应该像拯救溺水者和火灾中的人一样紧迫,尚犹恐不及。但已经过了一个月,陛下还未做出裁决,这怎么能够挽回天意呢?”奏章上报后,明孝宗批复同意。

七月,巡抚陕西的都御史熊翀等人派人献上了一枚玉玺,声称是在鄠县的赵伦村泥河的水边,由当地村民毛志学等人发现的。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玉的颜色纯白中带着一点青色,玺的背面有螭形的纽,玺的周长一尺四寸,厚度二寸。熊翀等人认为这就是秦朝传下来的玉玺。

然而,傅瀚与他的同事们一致认为:“自从有秦朝的玉玺以来,历代关于它的得失存亡、真伪的记载,都详细记录在史籍中。现在所献上的这枚玉玺,其篆刻的文字与《辍耕录》等书记载的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也与史传等书记载的文盘五龙、螭缺一角以及旁边刻有魏隶文的玉玺不同,而且与宋元时期所得的玉玺颜色也不同。考虑到秦朝的旧玺历经变故,已经亡毁很久了。现在陕西所献的和以前宋元所得的玉玺,怀疑是后世模仿秦玺刻制的。我们认为,玉玺的用途是用来标识文书、防止欺诈,而不是作为珍宝来玩的。自从秦始皇得到蓝田玉刻为玺后,汉以后一直沿用。人们误以为得到此玺就能接受天命,否则就会感到羞愧,认为天命已经离去。然而,真正接受天命在于德行,而不是玉玺的轻重。因此,如果找不到真正的玉玺,就会私自刻制伪造,以欺骗他人。一旦找到,就会欢呼雀跃,认为是秦玺,君臣都会面露喜色,庆祝并遍祀天下,结果只是被人嘲笑和讥讽,这种情况千百年来屡见不鲜。我们伟大的太祖高皇帝睿智非凡,超越千古,他没有模仿前代的刻制,而是制作了自己的玺文,各有意义,随事而施,这足以作为圣子神孙一代受命之符,并为万世垂法。历代圣君相承,都遵循祖训,百余年来,我们并没有其他的古玺,但受命寿昌的福分却越来越隆盛。皇上大德显明,天命不懈,圣体万福,宗庙社稷安定,正无需玉玺来彰显天命的眷顾。如今这枚玉玺出自狭小之地,竟被当作天赐神符献上,实在是自欺欺人。应该将它收藏在内府,以供闲暇时观赏,以彰显圣德,端正人心。我们恳请皇上采纳此建议。”明孝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并下令薄赏毛志学等人,每人五两白银。

操劳而卒

傅瀚因足疾请假在家休养,明孝宗多次派遣御医前来探视,他因此请求退休,但明孝宗没有允许。傅瀚虽然在家休养,但每天仍然处理礼部的事务,没有停止。有人劝他稍微放下公务,好好调养身体。傅瀚说:“我受到皇上的知遇之恩,辞去俸禄不可以,辞去官职也不可以。既然职责在我,我怎敢贪图安逸?”有一天,他对儿子傅元说:“我恐怕要回去了(指去世)!我夜里梦见祖先和母亲来看望我的病情。”

傅瀚尤其勤于政务,常常带病工作。他在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祠祭的文稿,用心筹划,亲手书写,必定要求得当才罢手。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502年3月28日),傅瀚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明孝宗深感震惊和哀悼,命令有关部门说:“傅瀚侍奉朕讲学已久,可以特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穆,派官员前往祭奠,提供驿马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安葬,并赐给一万贯宝钞作为治丧费用。”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