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次子。陈寅恪自少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经史。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并编有《陈寅恪集》。

  • 全名陈寅恪
  • 别名Tschen Yin-Koh
  • 鹤寿(陈寅恪自述“此字未曾使用”)
  • 所处时代近现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府(今长沙市)
  • 出生日期1890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1969年10月7日
  • 逝世地广东省广州市
  • 安葬地江西省庐山植物园陈寅恪墓
  • 主要成就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及蒙古史、佛教经典和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主要作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陈寅恪集
  •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柏林大学
  • 籍贯江西省义宁县(今修水县)

世家子弟

陈氏兄弟旧照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省长沙府(今长沙市)。他出生时,祖母黄氏因其生值寅年,故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父亲为陈三立,母亲为俞明诗,均通晓诗文。陈寅恪曾自述生时“先祖拟以鹤寿字余”,但“此字未曾使用”。

陈寅恪的祖上原居福建上杭,属于客家系统,到六世祖陈腾远才由闽入赣,定居当时的义宁州竹里(今属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学者因陈寅恪的籍贯而称其为“义宁先生”。

陈寅恪出身世家,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衡恪(陈师曾)都是当时的名士。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当时,他对《说文解字》及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之学,极用苦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宝箴去世,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寅恪在其中学习,“终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留学海外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陈寅恪与陈衡恪随母舅俞明震(受委派到日本视察学务)东渡日本。四月,回南京。

1904年,留日的陈隆恪、陈寅恪、陈衡恪(左起)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寅恪二兄陈隆恪考取官费留日。初冬,陈寅恪跟随二兄同赴日本,在某校跟班进修(关于此年陈寅恪第二次赴日,陈寅恪本人晚年回忆说是与陈隆恪一同考取官费留学,但亦有人披露他其实是以“亲属滞在”理由赴日,日本外务省的签证时间是半年,并不准延期,故陈寅恪在当地的小学借读半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回国,次年插班考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宣统元年(1909年)夏,陈寅恪自复旦公学毕业。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宣统三年(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民国元年(1912年)春,因资费不足,由瑞士暂时归国。次年(1913年)春赴法,就读巴黎政治学院。

年轻时的陈寅恪民国三年(1914年)春,江西省教育司司长符九铭电召陈寅恪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并允诺补助其江西省留学官费。民国四年(1915年)春,至北京,曾担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三个月左右的秘书。次年(1916年),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陈三立旧交)延聘陈寅恪至湘,供职于湖南交涉使署。在此期间写有《琐窗寒》《破阵子》《浣溪沙》三词,发表在《东方杂志》。

民国六年(1917年)冬,陈寅恪经由上海赴美,入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二年。民国十年(1921年)秋,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当时国内时局动荡,江西省教育厅官费一时停寄,此数年间,陈寅恪在德生活至为艰苦。

执教清华

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毕业证书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北京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四大导师”(一作“四大教授”,“导师”中还有加上李济的情况)。陈寅恪因为经济拮据,先预支了清华薪金,才由德国归国。归后,他因父病暨母兄葬事请假一年,第二年秋始到清华任教。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二人育有三女。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陈寅恪在所撰“王观堂先生(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1934年,陈寅恪(左一)一家在北京中央公园的全家福民国十九年(1930年),清华学校易名为清华大学,陈寅恪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为中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开专题课,如“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在此期间,陈寅恪注意研究佛经之译本,并以高丽藏本校梁慧皎《高僧传》。还曾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颠沛流离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直逼平津。正在北京就养的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在与兄弟数人治丧完毕后,陈寅恪离京转津南行,11月下旬才到长沙,因为当时清华拟议迁往长沙。未几,时局变化,清华大学临时校址又决定迁往云南。于是陈寅恪再度携家南下,经香港转道云南。抵港后,因夫人唐筼心脏病发,暂时滞留香港。陈寅恪则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只身经滇越铁路去云南蒙自,到蒙自后即感染疟疾。未几,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陈寅恪遂在蒙自授课。才过数月,学校又归并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陈寅恪遂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蒙自移居昆明,寓靛花巷青园学舍,而其家属则滞留香港达四年之久,搬家六次。

1939年秋,陈寅恪一家在香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仍在西南联大授课,主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并为研究生开“白居易”课。当时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暑假后,离昆明赴香港,计划全家由香港去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被逼暂居香港。9月,重返昆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由昆明到达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由于夫人唐筼仍卧病香港,陈寅恪于暑假后再至香港,待机赴英,但没有成行,遂就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并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继许地山之职任中文系主任。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陈寅恪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在5月5日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暂时任教于广西大学。翌年(1943年)8月,又由桂林启程北行,于11月抵重庆,因病滞留。随即转赴成都,因为全家患病,于年底才到成都,遂教于燕京大学。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与忧患疾病之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供职岭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因生活艰苦,营养不良,导致陈寅恪左眼失明。是年秋,牛津大学约请陈寅恪赴伦敦治疗眼疾,希望能痊愈,并留牛津讲学。于是由成都搭机去昆明,再经印度乘水上飞机去伦敦。抵英后虽经治疗,也无法复原。遂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离英归国,绕道美国,四月抵达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听说美国名医也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只与赵元任夫妇及留美学生周一良、杨联陞等晤叙。

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新林院52号院内大阳台(1947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陈寅恪经南京转沪乘轮船返回清华。次年春,修改前在成都所草撰《元白诗笺证稿》。是年冬,天气寒冷,清华因经费不足,无力供应暖气,需要住户自理。陈寅恪不得不将所藏巴利文《大藏经》及东方语文各书,如蒙古文《蒙古图志》、突厥文字典等,卖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用以购煤。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间,北平(北京)即将解放,陈寅恪携家避入城内,暂住于陈师曾家,又迁入中研院宿舍。第二天,又从南苑机场搭乘一便机往南京。在南京只住了一晚,又乘夜车赶往上海。在上海,接受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聘约,年末,乘秋瑾号轮船去广州,住进岭南大学西南区52号。到广州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屡次电催陈寅恪赴台,陈寅恪不往。在岭南大学,兼任历史、中文两系教授。

晚年及逝世

1950年冬,《元白诗笺证稿》线装本印成。1952年夏,陈寅恪迁居东南区1号楼上。是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名义取消,原中山大学迁入岭南大学校舍,陈寅恪继续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53年,开始撰写《论再生缘》。1958年,批判“厚古薄今”运动开始,陈寅恪受到批判,遂不再教课,专力著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陈寅恪十分关怀,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954年春,国务院派原在清华任陈寅恪助教的汪篯来广州,迎陈寅恪赴京,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陈寅恪辞谢不就,推荐陈垣代替。1955年3月,被选为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同时还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1960年7月还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晚年陈寅恪(3张)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陈寅恪。陶铸尊重陈寅恪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情况。1962年,他的右腿因跌倒骨折,陶铸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当时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陈寅恪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在助手的帮助下,晚年的陈寅恪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别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他的著作也成了批判的对象。助手黄萱与公家所派护士三人相继被赶走,仅自出资供轮班代替之护士一人得留。而抄家前后不绝。经此冲击,陈寅恪的身体更见虚弱。临终前,他嘱咐把他在广州的藏书全数赠送给中山大学图书馆。

1969年10月7日“晨五时半”,陈寅恪因心力衰竭,伴以肠梗阻、肠麻痹,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文革”结束后,组织上为他作了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晚年陈寅恪”图册参考资料)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