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庾峻

庾峻(西晋官员)

庾峻
庾峻(?-273年),字山甫,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太中大夫庾遁之子,侍中庾纯之兄。魏晋之际学者,散文家。庾峻少勤学好思,颇有才气。曾从苏林问学,魏时举为博士,迁秘书丞,拜侍御史。入晋,赐爵关内侯,迁司空长史,转秘书监、御史中丞,拜侍中,加谏议大夫。西晋泰始九年(273年),庾峻逝世。庾峻重“老庄”之学,轻视儒学,潜心儒典,发微探幽,阐明经旨。尤精通《尚书》与《诗经》,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复兴儒家的礼让思想以改观当时争权夺位的社会风气。在用人上,主张“设官分职”,“量能授爵”,“名实双修”,使朝廷之士与山林之士轮留出仕,以此体现出选贤择能、量才录用的特征。今存《上疏请易风俗礼让》《祖德颂》分载之于《晋书·庾峻传》与《艺文类聚》中,《全晋文》卷36辑其部分著作。

  • 山甫
  • 所处时代魏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
  • 逝世日期273年
  • 本名庾峻
  • 官职侍中、谏议大夫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庾峻从小好学,才思敏捷。游学到京师,听说曹魏的散骑常侍(官职名)苏林在家又老又病,前去探望。苏林曾经是庾乘的学生,见到庾峻后痛哭流涕,很久才说:“你的祖父才能很高,而且性格谦虚退让,慈祥和蔼,爱护众人,清静无为,没有奢欲,在世时不经营家业,只是修德养性而已。鄢陵从前有百姓五六万户,听说现在才有几百户。你的伯父和父亲从小就经历战乱,能够平安的活到今天,你的伯父在当今是国家栋梁,你们兄弟又非常有才能,这都是你的祖父积德所致啊。”

庾峻历任颍川郡功曹(官职名),被举荐为计掾(官职名),豫州聘任他为从事(官职名)。太常卿(官职名)郑袤见到庾峻,非常惊叹,把他推荐为博士(学官名)。当时学界注重《庄子》《老子》而轻视儒家经史,庾骏担心儒道不能推广和发扬,于是静心投入研究儒家经典。正逢高贵乡公临幸到太学,向庾峻询问《尚书》的大义,庾峻引述老师的观点,阐发说明《尚书》的主旨,解答其中的疑问和不通的地方,回答的非常详细。升任为秘书丞(官职名)。长安当时有个大案子,久久不能判决,于是朝廷任命庾峻为侍御史(官职名),前往审理,朝内朝外都陈赞他的公正。晋武帝即位,封他为关中侯,升任司空长史(官职名),改任秘书监、御史中丞(都是官职名),有任命为侍中(官职名),兼任谏议大夫(官职名)。常常侍奉在皇帝身边,为他讲解《诗经》,中庶子(官职名)何劭谈论《风》《雅》正变(指《诗经》的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及遵循其创作原则的作品)的大义,庾峻来回出来向他问难,在坐的都不能驳倒他。

当时的风俗互相攀比,礼让的风气得不到发扬。庾峻上疏说:我听说黎民百姓的品性,人多但是贤能的人太少;分设了官职,则官职少而贤能的人又太多。因为贤能的人多而增设官职,则有碍教化;因为没有过多的官职而放弃了贤能的人,则不合大道。所以圣贤的帝王治理天下,因人的品性,有的让他出仕,有的让他隐居,所以现在有在朝做官的人,又有在山林隐居的人。在朝为官的人,辅佐君主,教化天下,正如人有股肱、心膂,是不可分的整体。在山林隐居的人,穿着粗布衣服,揣着宝玉(比喻才能),隐居在丘壑田园,它们的品节远远高于众人。他们轻视爵位服饰,远离耻辱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处在最下等,虽然没有建立功绩但是能知足。他们的清洁高尚足以让人遏制住贪污之心,他们的隐忍退让足以平息鸡毛蒜皮的纠纷。所以在朝为官的人听说到他们的事迹而高兴,在将要受封的时候都能推辞不受。这就是山林隐居的人和不愿被过度宠爱的大臣们的可贵之处,先古的帝王赞扬这些人。他们虽然远离凡世,但德行符合圣主的主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同于朝廷官员,而他们的功绩一样有利于国政。所以对隐士的表彰,大到赐给玉帛,征聘为官,其次有颁发几杖,使之以厚德载物,出仕或隐居都有选择。朝廷上贤才很多的话,在野的人也多有君子,这是先古的帝王所要发扬的。

秦朝废除了这种(选官)方法,做官给与利益。虽然有人拥有处士的名声,而不在朝做官,没有爵位,商鞅称这些人为“六蝎”,韩非称这些人为“五蠹”。当时的人不知道修德,只知道追求官爵。所以平民如果做了官就敢欺侮乡人,小官如果加封了爵位就敢瞧不起自己的父兄。汉高祖纠正了这种方法,大反其道而行。任用萧何、曹参治理天下,重用隐居在南山的“四皓”。以张良这么大的功勋,却位列叔孙通之后;胶西盖公地位低下,而相国曹参向他咨询政事。帝王在上面尊敬有德之人,下面的凡人于是也返回到原来的风气。所以田叔等十人,汉朝的大臣没有能比他们更有才能的,而从不追求高官厚禄。以张释之这样的贵人,替王生在朝堂上穿袜子,而他更被人尊重了。如果不是君王推崇德行,主张兼爱,怎么能够一扫天下的风气,形成如此大的局面呢!

如果不革除百王之弊,只是强调救世的政策,读书人都比聪明才智,往朝廷里面挤,习武的人都仗着力气争强好胜。官职已经很高了,却还不满意;功劳已经得到表彰了,却还求赏不止。又加上国家没有因才任官的制度,民间没有进难退易的风气。官位一高,就算没有功劳也不会贬职,就算打了败仗以后仍然被任用。所以因此而升官,则隐士出仕的道路就不通了。再加上做官的人奖罚升降没有制度可循,所以普天之下,重视竞争,忽视退让,满天下的读书人,只知升职不知隐退。国君被易变的风俗所迷惑,执政这被众人的言语所干扰,失去了公正的标准,怎么还能辨别是非,谁清谁浊呢?从前先帝担心取得天下所依靠的那些东西,到现在会成为弊端,所以功业建成之后一定要改革旧俗,变更教化。虽然用官爵和俸禄来使用臣,臣下也不会有贪污骄纵的行为;虽然依靠武力打下的功业,君王也不会后悔滥用武力。

我认为古代的官员到七十岁退休,现在如果不是国家元老,三司(司马、司徒、司空)高官,可以让他们七十岁也退休,则官员们就没有空拿俸禄的嫌疑了。父母达到八十岁后,可以任听他们回家奉养,因为最大的孝行就是侍奉父母。官员多次考核都没有政绩,按照古代的制度就是终身不能再做官了,这样做官的就不会推行无用的政策了。官位能小而不能大,可贬可降,这就能让人有所作为。君王以礼任用人,以礼罢免人,臣子也凭多高的才能接受多大的官爵。比如孝子王阳,到了九折阪这个地方弃官而去,比如清官贡禹,一旦被免官就再也不出仕了,比如知止者王孙,知足者疏广,虽然抛弃官位住在田野,和老人交谈,说些慈爱的话题,和孩子交谈,说些尽孝的话题。他们的言语符合国家大政,他们的行为受到成听得表扬。抛弃强大的势力就如脱鞋一般,过路人都感动得流泪;他们辞别皇帝的宠爱,决心如金石一样,凡夫俗子都为之而感奋。所以先帝同意他们归隐(或退休),圣人认为他们的做法可贵。

人之的性情喜欢向上爬上,正如水的性情喜欢向下流一样,水一直不停的充满就会决口,人不停的攀升就会陷入困境。开始作为一个品行不好的平民,可能就会死于一个打了败仗的贵人,所以不能不谨慎。下面的人人一心急于往上攀升,上面的人应该以退让的方式罢免那些极其心切的人。退让虽然不能像刑罚那样使用,不如听任那些愿意归隐的朝廷官员实现他们的志向,欢迎那些愿意做官的隐士出山。不要让人一旦进入朝廷就再也出不去,一旦归隐就再也回不来。这样出仕和隐居相互交替,达到平衡,就不会再有争斗,天下就能教化了。

庾峻讨厌当时浮华的风气,不注重名誉,写文章来批判,文字太多就不一一纪录了。泰始(晋武帝年号)九年去世,朝廷下诏赐给他朝服一具、一套寿衣、三十万钱。他临死时,吩咐儿子庾珉如果自己早晨死了晚上就装殓,头戴幅巾,身穿布衣,埋葬的时候不要特意挑选日子。庾珉遵从他的遗嘱,用当时的规格安葬了他。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