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孛儿只斤·旭烈兀

孛儿只斤·旭烈兀(蒙古帝国军事家,伊儿汗国的建立者)

孛儿只斤·旭烈兀
孛儿只斤·旭烈兀(Hülegü ,1217年—1265年2月8日),蒙古帝国军事家,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六子 ,母为唆鲁合贴尼,忽必烈、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兄弟。旭烈兀早年跟随拔都西征,至匈牙利境内。贵由汗死后,旭烈兀拥戴自己的兄长蒙哥登上汗位。元宪宗二年(1252年)起,旭烈兀开始向西征伐。元宪宗六年(1256年),旭烈兀灭亡木剌夷宗教国。两年后占领巴格达,俘获哈里发,灭亡阿拔斯王朝。中统元年(1260年),旭烈兀陈兵埃及边界,适逢蒙哥汗薨逝,按照蒙古旧例退守波斯阿哲儿拜占地区,余部战败于艾因贾鲁特,打破了蒙古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使蒙古军西进的战略终止于埃及。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封旭烈兀为汗,次年旭烈兀病逝。旭烈兀的西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地造成破坏,但同时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在伊儿汗国时期保持与元朝的友好外交关系,同时通过联姻与周围政权建交,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大交流。(概述图片来源:14世纪时的旭烈兀画像)

  • 别名旭烈、吁里兀
  • 所处时代中古时期
  • 民族族群蒙古族
  • 出生地漠北
  • 出生日期1217年
  • 逝世日期1265年2月8日
  • 主要成就征服西南亚,建立伊利汗国,灭阿拉伯帝国
  • 本名孛儿只斤·旭烈兀(Hülegü Khan)
  • 信仰藏传佛教
  • 在位时间1256年—1265年2月8日

初露锋芒

细密画表现的旭烈兀喝茶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旭烈兀生于1217年,是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第四子拖雷的第六子,与后来的蒙古大汗蒙哥、阿里不哥(自称大汗)及元世祖忽必烈、是同母兄弟,均为唆鲁禾帖尼所生。

1235年,18岁的旭烈兀随堂兄拔都远征(参见长子西征)。1241年,他与速不台分兵五路,败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于嘟宁河(今多瑙河支流撒岳河,参见赛约河之战)。这次西征对年轻的旭烈兀意义重大,使他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政治资本。

自窝阔台汗死后,蒙古诸王公就处在权力的激烈争夺中。1248年窝阔台之子贵由死,旭烈兀联合拔都等人积极拥戴蒙哥,挫败了海迷失派系的阴谋,使蒙哥在1251年的忽里勒台上夺得大汗之位。在随后蒙哥打击窝阔台系势力中,旭烈兀受命监视持有异议的失烈门等窝阔台系宗王的动静。

击灭木剌夷

主词条:旭烈兀西征

蒙哥坐稳大汗之位后,便积极筹划进一步扩张,身为同母兄弟的忽必烈、旭烈兀都得到积极的培植。忽必烈负责征伐南宋事务,旭烈兀则成为西征大军的统帅,“到西方伊朗、叙利亚、密昔儿(埃及)、鲁木(罗姆苏丹国)、亚美尼亚诸地区去”。此议得到全体宗王的同意。据波斯史学家拉施特说,蒙哥从“旭烈兀的天性中看出了霸业的征候,并从他的作为中知道他的征服者的习惯”。

旭烈兀西征示意图旭烈兀此行,首先要击灭位于里海以南、盘踞马拶答尔(今伊朗马赞德兰省)诸山城的的木剌夷国(亦思马因派穆斯林宗教国,其它伊斯兰教徒称他们为mulida,意即“异端者”)。这一派别是历史上有名的穆斯林“刺客派”,热衷于培养刺客刺杀敌对方的领导人。该派别在蒙古侵入波斯统治后便持续进行骚扰,且有刺杀蒙哥的企图,故而蒙哥此次特别授意旭烈兀攻击该国。

1252年7月,乃蛮人怯的不花作为先锋,率1.2万人先行西征,于1253年3月渡过阿姆河,开始侵袭忽希思丹地区(今伊朗霍拉桑省南部),攻克数堡,但在以5000步骑攻担寒山要塞吉儿都怯堡(今伊朗Damghan城西)时遭遇阻扰,留其部将不里继续围困,自己则率兵攻掠附近城堡。旭烈兀闻讯,遂决意亲征。1253年10月19日,旭烈兀率主力出发,将封地交由次子术木忽儿管理。途经阿里麻里、河中等地,一路宴饮,至1255年9月方才抵达撒马尔罕。随后召集西亚诸国会师,于1256年1月1日渡过阿姆河,驻营于黍布儿罕草原。

1256年,旭烈兀派兵继续征服了忽希思丹等地区,会同怯的不花攻打吉儿都怯堡,并派使者劝降木剌夷教主鲁克纳丁·忽儿沙。忽儿沙被迫下令吉儿都怯守将出降,但不肯亲身来见旭烈兀。旭烈兀识破其意图后,分四路并进,围攻麦门底司堡,架炮轰击,忽儿沙力穷出降。旭烈兀命他谕降阿剌模忒(阿拉穆特)等城堡,将其全部捣毁。1257年1月5日,旭烈兀凯旋回师,仅留少数部队,肃清残敌,其余诸军休整。忽儿沙自请入朝见蒙哥,在归途中被杀;归降的亦思马因教徒也被蒙古军屠灭殆尽。这一伊斯兰教中颇有实力的派别从此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围攻巴格达

主词条:巴格达之战

定都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因擅长同各种侵略势力周旋,保全哈里发(Khalifat)作为穆斯林宗教领袖的地位,到13世纪中叶已传了36代,历经五百年。

在灭亡木剌夷国后,旭烈兀集结大军于哈马丹附近进行整训。在休整军队完毕后,他于1257年9月命波斯镇戍军统帅拜住(绰儿马罕的继任者)率其军为右翼,经摩苏尔南下合围,并先行派使者向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Mustasim,1242年—1258年在位)劝降。穆斯台绥木以傲慢的口气答复,并侮辱蒙古所遣使者。旭烈兀闻讯大怒,遣返穆斯台绥木使者,让巴格达方面备战即可。穆斯台绥木在经过商议后,认为蒙古军不过是虚声恫吓而已,于是再次去信回报旭烈兀,陈述此前进攻巴格达者,“无论其国势如何之强,终必得不幸之结果”,并警告称若蒙古攻城,也将遭遇同样命运。旭烈兀于是开展备战工作,先派前锋探路,后兵分三路:拜住等为右翼、怯的不花为左翼,旭烈兀自率中军出击。期间,旭烈兀两次劝说穆斯台绥木投降,均未成功。

1258年1月29日,蒙古四面诸军同时发动对巴格达的攻击。巴格达东门先被炮石击毁,官民逃出城者尽皆被杀。2月初,穆斯台绥木派其子及官员至旭烈兀营求和,但为时已晚。10日,穆斯台绥木亲率诸子及大臣开城投降。蒙古军队进入巴格达后,展开了超过一个星期的屠城,据称有80万居民在屠杀中丧生。不久后,穆斯台绥木被毡裹着,纵马踏死。这次屠城被认为是伊斯兰历史中最具破坏性的事件之一。

巴格达战后,旭烈兀回驻哈马丹。1258年秋,移驻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和桃里寺城(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大不里士)。他遣使向蒙哥报捷,献上一部分战利品,其余金银财宝则运储于蔑剌哈附近乌儿米亚湖(即乌鲁米耶湖)中塔剌岛(一称为沙忽塔剌)新建的城堡中。

占领叙利亚

主词条:大马士革之战

巴格达的改旗易帜使伊斯兰世界陷入了恐慌状态。但旭烈兀仍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企图囊括叙利亚,吞并埃及。1258年8月,波斯摩苏尔、法尔斯及小亚细亚罗姆苏丹国的统治者相继祝贺旭烈兀成功占领巴格达,并表示归顺。

在攻打叙利亚之前,旭烈兀还接受了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和安条克公国波赫蒙德六世的归诚,组成了蒙古—拉丁同盟。当时的叙利亚属于阿尤布王朝的宗王安-纳昔尔·优素福统治,旭烈兀并未接受一厢情愿的优素福的求和。

1259年9月12日,雄心勃勃的旭烈兀率军10余万,兵分三路,委任怯的不花为先锋,失克秃儿和拜住为右翼军,孙扎黑为左翼军,旭烈兀亲率主力中军,进兵叙利亚。三路分别向叙利亚边地进发,抵达上美索不达米亚的迪亚别克尔地区,分兵占领篾牙法里勤、阿米德、尼西宾和哈兰诸地。

在蒙古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后,叙利亚军民惶恐不安。旭烈兀攻克额弗剌特河畔的华莱特(今土耳其比雷季克)后,又乘势攻克马布格城及额弗刺特河岸上的奈札姆、札八儿、哈鲁尼忽思、剌失等堡,完全扫平叙军的弗剌特河防线。随后,旭烈兀向叙利亚北部重要城市阿勒颇进军,对叙利亚实施大迂回作战。阿勒颇戍兵违令出战,死伤甚重。阿勒颇北方的阿匝思城(今叙利亚阿札兹)在蒙古军的压力下投降。但阿勒颇的守将木阿匝木王倚仗城坚池固,拒不投降。1260年1月18日,蒙古军包围阿勒颇,筑栅栏、架石炮,双方鏖战一周。1月24日,蒙古军攻破外城,经过40昼夜血战,攻克内堡,并委任法黑剌丁·撒乞为行政长官、秃格勒-巴黑失为军事长官,管理阿勒颇。

阿勒颇陷落后,叙利亚内陆各地慑于蒙古军威,纷纷请降,大马士革、哈马、霍姆斯诸城达官显贵派使者觐见旭烈兀。优素福自大马士革城郊营地仓皇出走,后在克拉克被俘。3月1日,怯的不花的先锋军进入大马士革城纳降,摧毁戍楼过半,并将战具全部销毁,旭烈兀设官镇守。至此,历时两个月的大马士革之战,胜利结束。旭烈兀占领了整个叙利亚。

此次大战,使得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灭亡,伊利汗国统治着从元朝(东亚)到阿拉伯帝国(西亚),从印度到地中海的重要商道。

留驻波斯

大马士革之战后的两个多月,怯的不花长驱直入叙利亚的纳布卢斯、阿杰隆、耶路撒冷、希伯伦、阿什克伦,至1260年夏抵达加沙。蒙古军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地区实行了一次长距离、劫掠式的大扫荡,剑锋直指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但旭烈兀获悉蒙哥汗已于1259年底死亡,诸兄弟陷入了汗位争夺后,决定命怯的不花率领约为1至1.2万的骑兵部队镇守叙利亚,经营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自己率领主力于1260年6月26日回到波斯的大不里士安营扎寨。

1260年9月3日,怯的不花在约旦河左岸的艾因·贾鲁战役被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斯·贝尔巴斯的击败,宣告了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终结,幼发拉底河成为伊利汗国和马穆鲁克王朝的分界线。有观点认为,“如果伊利汗国要继续向西扩张,就应该把大部分军队驻守叙利亚”,所以“旭烈兀移师东行是艾因贾鲁特战役失败的战略错误”。11月,旭烈兀借马穆鲁克大将拜伯尔斯刺杀贝尔巴斯及篡夺苏丹之位而引发埃及内乱的机会,派约6000人(有说法为1300人)的军队再征叙利亚,攻克阿勒颇、哈马。12月,蒙古军在第一次霍姆斯之战被当地穆斯林军击败,再度撤退,伤亡甚众。

当旭烈兀回到波斯时,得知同父同母的四弟阿里不哥、二哥忽必烈两人进行大汗争夺之战(旭烈兀排行第三,蒙哥为长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都声称得到了旭烈兀的支持,忽必烈抢先一步向旭烈兀处遣使,宣布“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旭烈兀遣使拥护忽必烈,指责阿里不哥。夺位战争自1259年进行到1264年,最后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夺取汗位。旭烈兀亦决定不再东归,留驻波斯。

关于旭烈兀向东移师的原因,有许多说法,学者徐良利认为:“旭烈兀移师东行的历史逻辑是,停止战事是遵循帝国的政治惯例,在大不里士安营扎寨是静观其变,谴责阿里不哥叛乱并支持忽必烈为大汗是审时度势。”

激战高加索

旭烈兀与脱古思可敦旭烈兀受母亲唆鲁禾帖尼和妻子脱忽思哈敦的影响(她们都属于基督教聂思托里安派信徒),在西亚实行亲基督教、仇视穆斯林的政策(尽管他本人信奉佛教),并杀害了拔都系的王族,引起了亲穆斯林的拔都之弟、金帐汗别儿哥的仇视。而二者真正交恶的根源在于旭烈兀占据人口稠密的外高加索地区(原属金帐汗国术赤封地),因此结下不解之仇。

1262年,别儿哥以旭烈兀“毁灭了木速蛮(伊斯兰教徒)的所有城市,打倒了所有木速蛮君王家族,不分敌友,未经亲族商议就消灭了哈里发”为由起兵南下,亲率一路东攻加兹尼、呼罗珊方向,另派那海率军3万作为先锋,向阿塞拜疆进军。

1262年8月20日,旭烈兀调集主力,北上御敌。先命绰儿马罕之子失烈门为先锋,失烈门在沙马乞(Schamakhi)迎击那海,遭遇失败。11月,大将阿八台与旭烈兀相继赴援,在打耳班(今俄罗斯达格斯坦)城北破敌,驱逐那海。旭烈兀追至帖列克,占据那海大营欢庆。12月8日,那海整军回袭,旭烈兀拦截失利,所部士卒自结冰的帖列克河(今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河流)撤退,因冰层断裂,而溺死过半。随后,马穆鲁克苏丹拜伯尔斯与别儿哥结成同盟,以对付旭烈兀。

1264年,旭烈兀听闻那海有再侵打耳班的传闻,于是整军备战。而别儿哥在帖列克河之战获胜后,已不再进攻。旭烈兀时期的北方战事遂告一段落。但两大汗国的屡次冲突,使得旭烈兀无暇顾及叙利亚与埃及。

巩固统治

旭烈兀家族统治时期的伊儿汗国1264年,旭烈兀派出使者拥护忽必烈为大汗,忽必烈传旨册封他为伊利汗,统治阿姆河以西的领地,伊利汗国正式形成。

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将中原汉地作为统治重点。因此,伊利汗国自建立之日起,就拥有实际上的独立地位。伊利汗国与元朝关系一直很密切,双方使节往来频繁,贡献、赏赐不断。它的君主以得到元朝大汗的册封为合法。

晚年的旭烈兀致力于巩固在波斯的统治。他将都城设在桃里寺城,并通过武力胁迫或联姻的手段,清除了波斯境内的割据势力,使波斯成为伊利汗国统治的核心地区。到其孙合赞汗统治时期,伊儿汗国达到全盛时期,领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起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波斯湾和北非的部分地区。

旭烈兀在西亚的征服活动,不但改变了该地区的政治版图,而且改变了该地区各宗教、教派的力量对比,牵连之广,遍及欧亚各地乃至非洲。伊利汗国同元朝的联系,远比蒙古其他两大汗国密切,丝绸之路畅通,中国的四大发明加快了西传的速度,而回回炮、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历法等也传入中国。旭烈兀显然应居世界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列。

去世

1265年1月,旭烈兀举行了数天宴饮和狩猎,在某日洗澡之后突然患病,自此卧床不起。在1月27日服用泻药之后更陷入昏迷状态。2月8日,旭烈兀在绰合图河(Tchogatou)畔逝世(《埃及诸王史》称其死于痫疾),享年48岁,葬于乌儿米亚湖中的塔剌岛上。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