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朱慈炤

朱慈炤(明思宗第四子)

朱慈炤
朱慈炤(1633年—?),明思宗朱由检第四子、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田贵妃)。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二十一日封为永王。甲申之变时下落不明。明安宗谥永悼王。

  • 全名朱慈炤
  • 谥号永悼王
  • 封号永王
  • 所处时代明末、南明(清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承乾宫(今北京市东城区承乾宫)
  • 出生日期1633年(崇祯六年)

朱慈炤为明思宗与田贵妃所生之子,于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二十一日被封为永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出阁讲学。他与三兄定王朱慈炯都“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自缢之前,将太子朱慈烺与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一起送出宫,但不久就被送他们出宫的太监交给李自成。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三兄弟都下落不明。一说永王朱慈炤并未被李自成俘获,在明思宗自缢当日就失踪了。明安宗谥永悼王。

根据贵州地方的文献记载,朱慈炤在吏部侍郎邹元标之子邹之麟的监护下,亡命千里至西南,先居于遵义府城梧桐街琵琶桥(今遵义会议会址前一带),后因清军南下,形势危急,邹之麟又带着朱慈炤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迁至城西僻地巷口乡苦竹垭,朱慈炤改名邹启贵,二人以父子相称,躬耕荒郊。

据李连昌先生的研究,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发现的《邹氏家谱》(两册)载:“甲申三月,流贼陷京师,天子之宝器竟行焚毁,悲伤我崇祯帝祖以帛自缢于山亭”,“邹元标子邹之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玉河街一里三铜桥人氏),保护永王潜逃来四川遵义府马桑窝梧桐街,又,西乡里又一甲苦竹桠学堂堡为永王避难之地。”邹之麟保护永王下到遵义,为避难朱慈炤改姓邹,取名邹启贵,邹之麟后返回江西原籍。从邹启贵(朱慈炤)至今已传13代,现邹氏分为6支,100余户,300多人。在邹氏内严格规定:邹姓与朱姓不准通婚。邹启贵从京师逃出,带有信物,其中含朱慈炤玉印一枚,按长门长子相传,后传于遵义市播州区三岔河一房中,民国中期犹在,第10代邹万福亲眼所见,并告知其子邹代林。以上叙述基本上可以说,明思宗的后代部分在遵义市。

又据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兰东兴先生的考证:“崇祯皇帝后代在遵义”。今凡先生在“崇祯皇帝后代流落遵义考”中说:“既然永王朱慈炤在明末清初没有死于他人之手,那么邹之麟护送他来到贵州就有可能。既然邹之麟返回原籍江西,留在贵州的就只能是朱慈炤。既然邹启贵被其后代尊称为入黔始祖,那么朱慈炤和邹启贵就是同一个人。”

距今已三百五十年,邹启贵(朱慈炤)的后裔分为五支,其主要一支在今巷口镇苦竹垭附近。另四支在海龙坝、遵义市播州区三岔河、遵义城南门村、贵阳市郊区。现明永悼王朱慈炤后人仍保留着清代所修的家谱。在郑子尹编次的《播雅》“罗兆甡”传略里面就记有其父罗以忠随明永王来黔之事。

邹氏旧家谱和朱慈炤的一些信物现保留在三岔河那支族人手里,至今邹姓仍保留着与朱姓不通婚的族规。

朱慈炤墓朱慈炤墓在巷口镇政府驻地西约两公里处,地名苦竹垭,靠公路北侧约100米,有三座平排并列的墓,其中两墓较大,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始祖邹公(母)启贵(任氏)之墓”。另一座墓较小,碑文为“赵恩公之墓。”经贵州明史专家兰东光博士考证,在《文史天地》(2000年第6期)上撰文,认定为明崇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夫妻墓,小墓为随身太监墓。

每年清明节,各地邹姓均汇聚到此祭祖,杀猪宰羊,热烈隆重。去年南门村的邹氏后代邹代林,联络各地邹姓,集资垒砌祖垒,立碑勒石,重修家谱,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今邹启贵墓前,有两米多高巨碑两块,一块为去年立,另一块为民国年间所立。清代未立碑的原因是怕惹来杀身之祸,族中人规定,只能内部知晓,切不可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