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郑天挺

郑天挺(中国近现代学者、历史学家)

郑天挺
郑天挺(1899年8月9日—1981年12月20日),原名庆甡,字毅生,入大学后改名天挺,笔名攫日,福建长乐首占乡人,生于北京。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民国九年(1920年)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民国十一年(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民国十三年(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天挺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抗战胜利后,仍执教于北京大学。解放后,郑天挺先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副校长、顾问。198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1年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1981年12月20日逝世,终年82岁。郑天挺治学领域广泛,涉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元史、历史地理学,后以明清史为志业,是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在明清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史料学、校勘学、音韵学等学科,也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探微集》《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元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历史地理学讲义》等。

  • 全名郑天挺
  • 别名庆牲、攫日
  • 毅生
  • 所处时代近现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99年8月9日
  • 逝世日期1981年12月20日
  • 主要成就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
  • 主要成就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在南开大学创建明清史研究室
  • 主要作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等
  • 本名郑庆牲
  • 国籍中国
  • 籍贯福建长乐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职业历史学家、教育家
  • 党籍中国共产党

早年经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初四日(8月9日),郑天挺生于北京。其父郑叔忱,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读、奉天学政、京师大学堂提调等职。母陆嘉坤,任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父去世。次年,其母去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郑天挺8岁的时候入北京闽学堂读书,但因班中人少,故而停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入江苏学堂。

宣统元年(1909年),郑天挺入闽学堂高小部,宣统三年(1911年)入顺天高等学堂一年级,秋,因武昌起义停办。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

求学之路

民国五年(1916年),郑天挺离校在家自学家藏的历史古籍。民国六年(1917年),郑天挺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中国文学系)。周末到贵州学者姚华家中听讲文章、金石文字。郑天挺勤奋学习,晚上除要完成学业外,还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郑天挺毕业证书民国八年(1919年)5月,郑天挺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1月间,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州强行登陆,杀害中国人,郑天挺组织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宣传、募款,抗议日本暴行。并用“攫日”笔名撰文发表于《闽潮周刊》。翌年春,参加福建学生在北京组织的S·R(Social Reformation)学会。

民国九年(1920年)郑天挺在北京大学毕业。不久应聘为厦门大学国文教授。民国十年(1921年)春,任厦门大学文史地科教师兼图书部主任。同年夏,辞职返京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专研古文字学。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作研究生后,加入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了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

民国十一年(1922年),郑天挺加入北大“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明清档案整理工作,奠定日后从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础。同年曾任“法权讨论会”“秘书上办事”,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兼职于北京法政大学、市立一中等校。冬,在中国法权讨论委员会(筹备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领事裁判权机构)任秘书,并撰写《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次年以该会名义公开出版,获得社会上好评。

北大岁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郑天挺历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浙江省民政厅秘书、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秘书、教育部秘书等职。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浙江大学秘书兼文理学院文科讲师。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任教育部秘书,同年11月回北大任教,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兼校长室秘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天挺任副所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任中文系副教授兼秘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古地理学、校勘学。编《古地理学讲义》,撰写《杭世骏<三国志>补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及《张穆<殷斋集>稿本》等论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郑天挺以北大负责人身分亲赴警察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把他们接出监狱。“七七”事变时,北平沦陷,郑天挺不畏敌人强暴,保护师生安全离校,于是年12月与其他教授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受到师生欢迎。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后,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还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史。先后著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墨勒根王考》《清世祖入关前奏章程式》等书,开始研究清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天挺留校苦撑残局,妥善安置师生疏散后只身南下。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先后撰写《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图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一组文章。为纪念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写《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文。(1939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193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合影上的郑天挺(前排右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始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并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他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3)、《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1942)、《清史语解》(1943)等,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在入关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他指出,“近世强以满洲为地名,以统关外三省,更以之名国,于史无据,最为谬妄。” 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说成功地维护中国国土完整。他后来将这些论文辑为《清史探微》一书,于1946年在重庆出版,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为北大的复校工作竭尽全力。这时他仍担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书长,还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

1949年1月,郑天挺多次参加傅作义召开的会议,要求保卫北平。同年5月,文管会接收北大,郑天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校长,兼史学系主任,其他仍任原职。1951年,郑天挺到中南地区、江西泰和县参加土改。

南开学术

1952年院系调整,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史研究室主任。在南开期间,郑天挺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因为其时南开大学教学体制、内容和方法,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缺乏计划性,课程的设置因人而定,讲课中教师随其兴致而任意发挥。郑天挺到来后,马上投入了这一改革热潮,全力进行组织和领导。改革的重点是加强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制定出新的教学计划。作为系主任、教研组主任的郑天挺在这次改革中,或审查大纲、听课指导,或亲自授课,为其他教师作示范,工作十分繁忙。

1961年夏,郑天挺任历史系主任。后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任历史组副组长,主编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8册(与翦伯赞合编)及《史学名著选读》6册。1962年,郑天挺还应中央党校邀请,为学员讲授清史,并著《清史简述》。

1963年8月,郑天挺任南开大学副校长。9月,郑天挺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明史》,多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有关“清史研究与档案”和“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的报告。1963年创建了分别以吴廷璆、杨生茂、梁卓生为首的日本史、美国史、拉丁美洲史三个研究室。

1979年3月,郑天挺在四川成都参加全国史学工作会议,研究新时期史学工作的现状、规划今后的任务,时间非常紧张。但他仍旧不顾劳累,挤时间思考、指挥校内的明清史研究事宜。其时正值明清史研究室诸位教师协力编辑《明清史资料》,以为本年下半年入学的明清史教师进修班准备教材。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探微集》,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工作。

晚年时期

晚年的郑天挺1980年起,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执行主席,天津市政协会议副主席。由于他以年迈为由多次要求辞退南开大学副校长之职。还以81岁高龄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上旬,郑天挺在天津主持召开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应邀前来参加的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126名专家、学者,其中中国大陆以外的专家、学者34名,到会的国外学者人数之多。到会的专家,学者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和外国大部分最享盛名的明清史权威,所提交的92篇论文广泛探讨了明清两代的典章制度、人物评价、秘密宗教、民族、阶级关系和民众运动等内容,大多具有新观点、新资料,有的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这次会议,反映了当时国际上明清史研究达到的最新水平。在这次讨论会上,与会学者一致通过决议,由郑天挺主持,在南开大学设立筹备机构,筹建国际明清史学会。会后,郑天挺责成笔者牵头,与李宪庆、郑克晟、冯尔康、陈振江等落实这一决议。可惜后来因郑天挺去世筹备工作遂半途而废。

1981年,郑天挺辞去南开大学副校长职务,改任顾问。南开大学为其举办执教60年庆祝会,对郑天挺60年执教业绩予以高度评价。天挺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4月间赴厦门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会,5月间赴上海参加《历史大辞典》编委会,7月到8月间作为历史组召集人赴北京参加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学科评议组第一次全体会议,9月间带领研究生进行毕业实习而赴北京十三陵作考察,10月间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赴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1981年12月14日,天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终因积劳成疾,17日住院治疗。12月20日,郑天挺教授因病逝世于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终年82岁。(根据《清史探微》之《郑天挺先生学术年表》所述,郑天挺12月20日自京开全国人代会后即患感冒,回京不及一周而病逝)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