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赵盾

赵盾

赵盾
赵盾(前655—前601),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 中文名赵盾
  • 别名赵宣子、赵孟、赵宣孟
  • 国籍春秋时期晋国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日期公元前655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601年
  • 职业卿大夫
  • 主要成就专政晋国、维护文公霸业
  • 谥号
  • 时期春秋

赵氏发源于西周中期,出于嬴姓,始于造父。史载造父擅于驾车,为周穆王御戎,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此后造父的子孙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后叔带

预料到周幽王不可挽回,便率领家族来到晋国,投奔晋文侯,这一枝赵氏就在晋国落脚。

晋文侯之后,晋国发生内乱,直至晋武公时,晋国再度一统,史称“曲沃代翼”。在这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赵氏默默无闻。至晋献公时,献公大力开拓疆土,国势日上,晋国的国土扩张迅猛,赵夙曾担任晋献公的御戎(御戎是赵家的老本行),作战勇猛,封于耿,位列大夫,赵氏再度浮出了历史的水面。然而赵氏实现腾飞还要归功于赵夙的孙子赵衰。

赵衰年轻时代就追随着公子重耳,陪伴着重耳一生,为之出生入死,从无怨言。

晋献公晚年,宠幸骊姬,终于酿成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迫自杀,二公子重耳、夷吾逃亡,赵衰保重耳守蒲城。晋献公派遣大军攻打蒲城,欲诛杀重耳,重耳不得不弃蒲城,投奔自己的母国——翟国。

重耳一行来到翟国,紧盯国内的动向,终日无事。后翟国攻打戎族部落,得到了两个美貌的少女。翟君把年少的女子(季隗)配与重耳为妻,生二子伯鯈、叔刘;年长的女子(叔隗)给赵衰为妻,生了一子,赵衰为儿子起名为“盾”。这就是未来影响晋国命运的一代权臣——赵盾。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