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闾琳

张闾琳(著名的旅美航天专家)

张闾琳
张闾琳,男,1930年11月28日出生于天津 。是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航天专家,毕业于加州大学。退休前为美国太空署高级工程师。1940年,张闾琳被送往美国旧金山由张学良好友伊雅格夫妇代为抚养。1956年,张闾琳第一次到台湾,去高雄探望囚禁中的父母亲。1961年夏天,赵一荻赴美探亲,从此张学良、赵一荻夫妇终于可以和儿子频繁往来。1994年5月,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第一次经香港、北京回沈阳探亲。2005年9月3日,张闾琳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并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 中文名张闾琳
  • 国籍美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28日
  •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
  • 出生地天津
  • 性别
  • 父亲张学良
  • 祖父张作霖
  • 母亲赵一荻

早年生涯

1930年11月28日出生于天津。1935年9月至1937年元月,跟随父母居住于西安市东门里金家巷公馆(现为张学良公馆)。

旅居美国

1940年,赵一荻得知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后,再度决心去那里陪伴囚牢中的张学良。要去陪伴就不能带着年幼的儿子张闾琳,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赵一荻决定把不满10岁的儿子张闾琳送往美国旧金山,托付给一位美国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代为抚养。由于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奋,中学毕业后考取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大学毕业张闾琳终于成了一名航天方面的专家。1946年,赵一荻女士随丈夫张学良经重庆秘密转到台湾以后,便进入更严密的幽禁之中。

重逢

1955年春天,张学良好友董显光夫妇即将赴美就任“大使”,临行前,前往张学良的住地辞行,此时赵一荻忽然又想起了分别了15年的儿子张闾琳,希望他们赴美以后,能帮他们找到自己寄养在美国的儿子。董夫人向赵一获索取张闾琳在美国的地址。但是,赵一获只能提供1940年以前与伊雅格夫妇通信的信封。地址为:旧金山湾区格林大道309号。

1956年5月,张学良和夫人接到董夫人从华盛顿寄来的一封信。照片上的青年就是自己在十多年前送往美国的儿子张闾琳。董夫人在信里向张学良和赵一获讲述寻找张闾琳的经过。

信封上的老地址,已经不在,那里改建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为了找到伊雅格和埃娜,董夫人返回华盛顿后,求助许多美国朋友,然而仍然一无所获。之后,董显光求助于美国国务院,才在洛杉矶找到伊雅格先生,彼时,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夫人埃娜也已去世。董夫人费尽周折从华盛顿赶到洛城,伊雅格很高兴。

当年9月,张闾琳给父母寄来一封信,信中说:自从1940年离香港去美国后,一直得到伊雅格老人慈父般的照顾。他是在不知自己父母生死的情况下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当他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航天专家时,才感到自己已经全然是个美国化的华裔学者了。信中还提到一位女孩的名字,她叫陈淑贞,是他的恋人。

一年后,经董显光在蒋介石和宋美龄面前游说,终于同意张闾琳回到台湾并前往高雄探视仍在幽禁中的张学良和赵一获。

参考资料:

重回故土

1994年5月,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第一次经香港、北京回到沈阳。当他们夫妇来到北京以后,坚持要以非官方的身份,即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进行探亲访问。当有关方面得知张闾琳先生到北京后,邀请他到航天航空公司去参观我国历次发射的卫星、火箭的实物及模型。随后张闾琳回辽宁,代表父亲凭吊祖父张作霖的“大帅陵”。虽经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大帅陵”仍然保存得十分完好。为了能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父亲放心,用摄影机拍下陵区的全部景物,带回美国。

2004年9月20日,张闾琳再次携夫人陈淑贞、长子张居信回沈阳出席辽宁大剧院举行的“纪念张学良逝世3周年暨张学良学术研究会”,他们夫妇再度回到大帅府参观。这次参观,还看到有关祖父张作霖的图片展,母亲赵一荻过去住过的“赵四小姐楼”等。

2005年9月3日,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并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篮;9月8日晚,陕西省委副书记董雷在西安会见张闾琳和其家人,对他们回到西安表示欢迎。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