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平

张平(中国男演员、话剧演员)

张平
张平 (1917年11月20日-1986年10月17日),男,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原名仉家驹、仉梦良,祖籍山东曲阜,家奉回教,中国男演员、话剧演员。主要代表作品《探亲记》。

  • 本名张平
  • 外文名Ping Zhang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江苏省昆山县
  • 出生日期1917年11月20日
  • 逝世日期1986年10月17日
  •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 星座天蝎座
  • 代表作品探亲记、《小兵张嘎》
  • 职业影视、话剧演员
  • 别名仉家驹、仉梦良

张平(1917年—1986年),1917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县,原名仉家驹、仉梦良,祖籍山东曲阜,家奉回教。父亲早年在昆山谋事,后携家定居。张平幼年丧母,家境亦日趋贫寒,五岁前不得不被带去上海,苏州等地,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寺院办的义校里读完了小学。不久,父亲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七口的生活担子,开始压在刚满十五岁的张平身上,他在影片公司做过公务员,在电影院中做过收票员,也在码头上当过扛包的苦力。

直到1936年春,经亲戚介绍到上海建兴建筑公司做了学徒,才算有了个较固定的职业。但是,学徒的收入难以养家,每天下工后,还必须找些零活干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张平第一次上舞台,是小学时和姐姐一起主演《仙女和牧羊人》。那是一出根据《圣经》中的故事改编的小话剧,张平翻穿皮祆毛朝外,活泼泼地扮演了主角——羊。此后,他虽然疲于生计,但依旧设法看戏。一次,他看到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的《欲魔》,被饰演主人公的魏鹤龄的表演所吸引,并暗自下决心做一个演员。 1936年秋,张平与几位志趣相投的伙伴自行组织了一个业余剧社,井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雷电。

雷电剧社成立后,有时去一些学校演出,有时也为电台播演广播剧。这些年轻人充满热情的活动,很快引起左翼“剧联”的关注。“剧联”介绍“南国社”的著名演员左明加入这个剧社担任导演。左明的到来,使张平解脱了单凭热情的梦寐;左明也器重这个好学的青年人,耐心地教授他表演技巧,化妆技术……把他真正引上了艺术的轨道。

1937年夏秋之际,抗日的烽火席卷祖国大地,张平也在救亡运动中,开始与党组织的同志有了接触——他了解了共产党,了解到党所领导的革命是真正为天下穷苦人谋求解放的事业。自幼坎坷多磨的生活,使他能更深一步地理解这些道理;而左明这位曾在北伐时期热忱地参加过大革命的进步艺术家,更常常鼓励他,坚定他求真理的信念。因此,当左明将“雷电”改为“先锋”剧社,并以它为基础编为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领导下“救亡演剧第五队”、取道奔向延安的时候,张平是其中最坚决的一员。当这支队伍途经西安时,当地“大风剧社”的主持人看中了张平,答应以高出演剧队生活费数十倍的薪金,要他留在当地的大风剧社当演员。然而,张平没有动摇,他对延安派来接他们的同志表示:“我坚决要到延安去,因为救中国要靠共产党。” 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一切都使张平感到新鲜。他于1937年9月底到达延安后,10月中旬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这里热情地参加了延安文艺界举办的《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团圆》等大型话剧的演出,并且在演出前亲聆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诲。那天,他正在延安大礼堂门口的台阶上休息,准备化妆演出。

忽然,毛主席出现在门前,张平激动地迎了过去,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了他的各方面情况后,语重心长他说:“要做一个好演员、艺术家,一定要提高理论,深入群众,不然就会成为匠人,那就没有意思了……”也就在这次轰动了延安的演出活动后,由毛泽东同志提议,于1938年初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张平参加了鲁艺筹委会的工作,并成为鲁艺戏剧系的第一期学员。

1938年底,他做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兼剧务科长,参加了剧团赴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的慰问演出。此时,张平对八路军的首长和战士群众,都有过亲密地接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许多生动的形象素材积累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这些珍贵的情绪记忆,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尤其在后半生的银幕生涯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张平不止一次他说:“这一年是我演员生活中重要的一年,我真正体验了工农兵的生活,体验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在鲁艺实验剧团,张平曾在《流寇队长》《大丹河》以及《日出》《带枪的人》等剧目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1942年,张平又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张平明确了方向,随后,他积极参加了“鲁艺”的秧歌运动。1943年,张平主演了大型秧歌剧《周子山》,受到边区干部、群众的欢迎。1944年,由于他饰演周子山在表演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曾获得陕甘宁边区演出一等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平任东北文工团秘书、副团长等职。在塞外纵横驰骋三年之久,边演出、边战斗,经受了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1948年12月,他按照东北局加强电影工作的指示,随团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 从舞台走上银幕,张平经历了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张平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光芒万丈》,饰演主角老工人周明英。张平第一次走到摄影机前,就是在长春市一个胡同里的破烂市进行实景拍摄;众目睽睽,没有一点舞台演出气氛,他感到非常局促不安。此刻,张平多么想回到熟悉的戏剧舞台上去。就在这进退之际,陈波儿和导演许珂热情地帮助他,使他开始了解到电影这门艺术首先要:真实、自然、接近生活。

1950年,张平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演我军排长张志坚,这是张平在电影上的成名之作。《钢铁战士》以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我解放区的生活为背景,描写我军某部一排战士在排长张志坚带领下,掩护部队、群众转移粮食和兵工厂机器的战斗生活,集中刻画了排长张志坚、炊事员老王、通讯员小刘、张志坚母亲、叛徒齐得贵等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坚贞品质、钢铁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排长张志坚是影片塑造得较成功的艺术形象。编导者在真实合理而又曲折跌宕的情节中、在尖锐激烈的多种矛盾中,让张志坚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考验和锤炼,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张志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色,张平在饰演这一角色时,充分调动了自己在多年战斗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努力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内部、外部特征,用充满激情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钢筋铁骨式的英雄形象。张平在《钢铁战士》中的表演,可贵之处是演员与角色自然有机地溶为一体,准确的形体和心理感觉,丰富而有层次的感情揭示,使张志坚这一形象鲜明强烈,真实可信,闪现出熠熠照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光彩。五十年代初期,在广大青年和部队战士中产生了广泛和良好的影响。影片《钢铁战士》曾获文化部举办的1949—1955年优秀国产影片评选故事片一等奖。并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 之后,张平又先后主演了《高歌猛进》《辽远的乡村》《沙家店粮站》等近十部影片。

1956年,张平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在这里,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并参加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桃花扇》等许多名剧。学习和实践,使张平得益匪浅。1959年张平学习结业,重返北影厂后,成功地塑造了《风暴》中的孙玉亮。 《风暴》是根据舞台剧《红色风暴》改编的、正面反映“二七”大罢工的历史题材影片。孙玉亮是在改编成电影时增加的一个人物。他性格刚烈、勇于反抗,早期他只能进行带有侠义色彩的自发反抗,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成长为自觉革命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在悲壮的“二七”罢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生命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篇章。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