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袁昂

袁昂(南北朝时南梁名臣、书法理论家、画家)

袁昂
袁昂(461年-540年11月8日),本名千里,后为齐武帝赐名昂,字千里。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南北朝时期南齐至南梁名臣、书法理论家、画家,刘宋雍州刺史袁顗之子。袁昂出身南渡侨姓大族“陈郡袁氏”。其父早年起兵谋反,事败被杀,袁昂被流放至晋安郡,至宋后废帝时方才返乡定居。在南齐时,以征虏主簿起家,接连为太子舍人、黄门侍郎、御史中丞、豫章内史、吴兴太守等职,以刚直闻名。西台起兵后,袁昂坚守城池,拒不投顺,直至建康失陷之后,方才出降。南梁建立后,遍历司空、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监、尚书等官,立朝三十年,为梁室台鼎之謇谔宗臣。晚年有感立储之争,遂告老辞官,不预时政。于大同六年(540年)去世,年八十,谥号“穆正”。袁昂颇擅绘画,唐人张彦远定其画为“中品上”。所著《古今书评》,多用妙喻,简明传神,对后世书法理论颇有影响。

  • 本名袁昂
  • 别名袁千里
  • 千里
  • 所处时代南北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日期461年
  • 逝世日期540年11月8日
  • 主要作品《古今书评》等
  • 主要成就立朝三十年,为梁室謇谔宗臣
  • 官职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司空
  • 谥号穆正
  • 籍贯陈郡阳夏县

早年流徙

袁千里(后改名袁昂)出身南朝侨姓名门世族“陈郡袁氏”。他的祖父袁洵,在刘宋时仕至征虏将军、吴郡太守;父亲袁顗,官至冠军将军、雍州刺史。

袁顗于泰始元年(465年)拥立晋安王刘子勋对抗宋明帝刘彧,在次年兵败身死。时年仅五岁的袁千里被乳母抱至庐山中藏匿,州郡派兵搜捕,在二人躲藏的地方发现了一只老虎,这才离开。适逢大赦,他才出山,但仍被流徙至晋安郡。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袁顗事败时,袁千里被一个和尚藏匿起来。和尚携袁千里出关逃走时,险些被关吏认出,和尚一边用禅杖敲打袁千里,一边与他说话,这才逃过一劫。

在流放期间,袁千里仍勤学不倦。直到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他才被允许返回居住,他时年十五岁。

令誉日隆

南齐建元二年(480年),袁千里开始出仕为官,起家即任冠军将军、安成王萧暠的行(代理)参军。后改任征虏将军主簿、太子舍人等职。

建元四年(482年),袁千里被南齐开国名臣、镇军将军王俭征辟为镇军府功曹史。永明二年(484年),王俭兼领丹阳尹。王俭曾在丹阳尹府的后堂独自召见袁千里,指着北堂对他说:“你一定会位居此处。”其后,他累官为秘书丞、黄门侍郎。

永明(483年-493年)年中,齐武帝萧赜对袁千里说:“‘昂昂千里之驹’(昂然自傲为千里马),你的名字包含此意。现在朕改你的名字为‘昂’,就用‘千里’作为字吧。”至此,袁千里正式改名袁昂,以千里为字。其后,袁昂出任安南将军、鄱阳王萧锵的长史及寻阳公国相之职。

永明十一年(493年),袁昂入朝,被授为皇太孙萧昭业的中庶子。同年,萧昭业继位,即郁林王。此后,袁昂又任卫将军、武陵王萧晔的长史。

后来,袁昂的嫡母去世,他在服丧期间“哀毁过礼”。尚未除服,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袁彖的抚育昂之恩,于是为他服期服。服丧期满后,袁昂被除任右军将军、邵陵王(为萧子贞、萧宝攸中一人)的长史,不久后调任御史中丞。当时尚书令王晏的弟弟王诩任广州刺史,广纳贿赂,袁昂依事劾奏,不惧权贵,时人都称其正直。后来,袁昂出任豫章郡内史,期间因生母去世而离职服丧。安葬母亲完毕后,又被起用为建武将军、吴兴郡太守。

臣节不改

永元二年(500年),行荆州府事萧颖胄、雍州刺史萧衍等奉南康王萧宝融起兵,反对东昏侯萧宝卷的统治。西台军(指南康王麾下的萧颖胄、萧衍等西军)兵锋直指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在萧衍等人的进军途中,各地州牧、郡守尽皆望风降服,唯独袁昂与豫州刺史马仙琕等少数人固守抗拒。萧衍亲自写信劝谕,以“大军一临,诛及三族”相威胁,袁昂回信抗辞,据礼陈述,不卑不亢。

中兴元年(501年)十二月,建康被西军攻克,东昏侯政权覆灭。大约在此期间,袁昂见局势大变,内心已有动摇,但他又认为自己的家族世代忠贞,自己也应固守臣节。犹疑不决之际,遂向武康县令傅映问计。傅映以东昏侯“昏虐”且大失人心,西军“乘据上流,背昏向明,势无不济”为由,认为此时投顺,顺应“天人之意”,“既明且哲”,无愧“忠孝之途”。袁昂眼见大势已去,只得“束身诣阙”,向萧衍谢罪。萧衍一概不问,予以宽赦。

台鼎宗臣

天监二年(503年),袁昂被起用为后军将军、临川王萧宏的参军事。他奉启谢罪,自称“东国贱人”,萧衍以“射钩”(引管仲射齐桓公事,意指尝叛己而有宿仇者)答书,加以宽慰。不久后,改任给事黄门侍郎。同年,调任侍中。次年,出任寻阳郡太守,并行(代理)江州事。

天监六年(507年)五月,袁昂被征召为吏部尚书,他屡次上表推辞,于同年闰十月被改授左民尚书兼尚书右仆射。

天监七年(508年),徙任国子学祭酒,仍兼尚书右仆射,并领豫州大中正一职。

天监八年(509年),袁昂出任仁威将军、吴郡太守。

天监十一年(512年),入朝任五兵尚书,再次兼任尚书右仆射。还未正式拜官,萧衍便在第二年的二月下诏正式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旋即兼领起部尚书,又加侍中。

天监十四年(515年)十二月,司州刺史马仙琕在朐山之战中大败北魏徐州刺史卢昶部。萧衍得到捷报后,假授袁昂符节,命他前往前线犒赏马仙琕所部。同年中,萧衍怜悯修筑浮山堰的百姓劳役已久,特派袁昂及侍中谢举“假节慰劳之”。

天监十五年(516年)六月,袁昂转任尚书左仆射。

天监十八年(519年)正月,袁昂又任尚书令,加号宣惠将军。

普通三年(522年)正月,袁昂出授中书监、丹阳尹。十月,进号中卫将军。次年十月,再次担任尚书令,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鼓吹。尚未拜官,袁昂又改领国子祭酒。

大通元年(527年)十一月,袁昂被加授为中书监,获赐亲信三十人。此后不久,袁昂上表请求解去祭酒一职,于第二年正月进号中抚军大将军,解除所任中书监、尚书令、中卫将军官衔。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一月,时带“中抚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衔的袁昂再被加为中书监。

中大通三年(531年),萧衍的长子、皇太子萧统英年早逝,按制当立萧统之子、皇长孙萧欢为皇位继承人。但萧衍不想以少主继承大业,加以之前同萧统已有嫌隙,于是选择废嫡立庶,另立第三子、晋安王萧纲为太子。在此储位更迭之际,袁昂身为世所敬仰的謇谔老臣,敢于反对萧衍的决定,表请立萧欢为皇太孙。此议虽不被萧衍采纳,但袁昂却因之声扬朝野。在立储之争后,袁昂告老请辞,不再参预朝政决议。

中大通四年(532年)正月,袁昂进号再司空。同年九月,兼领尚书令。在此期间,他还被加授为侍中,所赐亲信、鼓吹仍如旧。

中大通五年(533年)九月,七十三岁的袁昂再被加授为特进、左光禄大夫,仍任司空,所享亲信增至八十人。此年之后,直至袁昂逝世,他不再有官职上的变迁。

高年薨逝

大同六年(540年)九月二十四日(11月8日),袁昂逝世,终年八十岁。萧衍在当天便下诏为袁昂举哀,追赐东园秘器及鼓吹一部、朝服一具、衣一套,又赠其家钱二十万、绢布一百匹、蜡二百斤。

袁昂临终时,上疏推辞死后的赠官和谥号,又告诫他的儿子不得请求为自己撰写行状或墓志铭。尽管他的几个儿子在他死后多次上表陈述父亲的遗愿,但萧衍坚持不允,仍册赠袁昂谥号为“穆正”。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