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徐悲鸿

徐悲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徐悲鸿于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4年,创作作品《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1930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1934年,先后在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中国近代画展;1935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彩霞》《黄山》,创作完成国画作品《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1938年,创作完成作品《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41年,创作完成作品《奔马》,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办筹赈画展;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 中文名徐悲鸿
  • 别名徐寿康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895年7月19日
  • 逝世日期1953年9月26日
  • 毕业院校巴黎国立美术学校
  • 职业画家
  • 代表作品《奔马图》《九方皋》《愚公移山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
  • 主要成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 籍贯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1901年,跟随父亲读书习字,便想学画,父亲不许,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

1904年,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跟随父亲学画。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

1905年,随父亲乘舟赴溧阳,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1908年,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年,因父亲重病而返回故乡,先后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任美术教师。

1914年,父亲去世,随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工作,只得返回宜兴。

1915年,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斡,无以过也”。

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仍作画;3月,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等学者。并为康有为和其亡妻何旃理及朋友们画肖像。

1917年,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饱览日本美术藏品,觉日本花鸟画家能脱出旧习,但尚少韵味。又结识日本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

1918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在画法研究会开学典礼上提倡吸收西洋绘画之长,创造新的风格,并为《绘学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绘画在该时代的陈腐颓败,号召画坛有志之士奋起革新;另创作作品《西山古松柏》《晴岚翠嶂》。

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赴法国留学;10月,到达巴黎,到各大美术馆研究西方艺术之长,然后入徐梁画院学习素描两月,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画室,学习油画、素描。课余,则到陈列古今艺术瑰宝的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临画和比较各派异同。

1920年,结识法国画家达仰,每个星期天都持作品到希基路65号达仰画字求教,并参加该派画家在该处的茶会,在与梅尼埃、倍难尔等的交谈中受到教益。

1921年,赴德国柏林美术学院访问,并先后游历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

1922年,每天作画十几小时,在博物馆临摹了伦勃朗的作品,并到柏林动物园画了许多猛兽。

1923年,返回巴黎,继续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并在达仰指导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纳斯各画院画了大量的人体习作。对油画人体,则作分部认真刻划和发挥默写能力。 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

1924年,创作作品《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

1925年,赴新加坡,为陈嘉庚及创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冬尽,回到中国。

1926年,为康有为、黄震之画像。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关注。康有为称赞徐悲鸿作品“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回国3个月后,重返欧洲。先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临摹约尔丹的作品,又赴安特卫普观卢本斯杰作。

1927年,赴瑞士欣赏荷尔拜因和勃克林之作。在瑞士又专赴苏黎世,观看菜茵河左岸印象派代表霍德勒之作。遍游意大利名城,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雅典派》,波蒂切利的巨幅壁画,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天顶画,提香的《圣母升天》前长久徘徊,不忍离去;另送选的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得成功,享誉法国画坛;带着复兴中国绘画的决心,徐悲鸿回到中国,居上海霞飞坊。

1928年,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创作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暑假,赴福州创作油画《蔡公时被难图》;年底,赴北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1929年,在北平艺术学院进行艺术教学的革新,聘齐白石任该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创作中国画《六朝人诗意》。在美展汇刊上发表文章,推崇和宣传现实主义艺术。应颜文梁邀请,前往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讲学。

1930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并在《良友》杂志上发表“悲鸿自述”和“法国之美术展览会种种”。

1931年,先后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徐悲鸿画展,创作完成中国画《九方皋》,另到天津南开大学讲学。

1932年,由南京丹凤街迁入傅厚岗6号,取名“危巢”,以经石峪字集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悬于画室。创作作品《雄鸡一声天下白》《沉吟》,并与颜文樑举办联合画展,另编著专著《画范》。

1933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徯我后》;5月—6月,作品《九方皋》《古都回忆》《颟顸》《枇杷》《雄鸡》《湖畔》《鸭》《六朝人诗意》《水牛》《庐山五老峰》《马》《狮》《群鹅》《南京一多》《猫》等作品参加在法国国立外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绘画展,另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个人画展,并游荷兰海牙、阿姆斯特丹,访伦勃朗故居,并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中国绘画展览。

1934年,应德国柏林美术会邀请,先后在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5月—7月,先后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回国后另创作作品《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

1935年,带学生赴黄山写生,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彩霞》《黄山》。赴广西,创作完成国画作品《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促成在南京和上海的苏联版画展,井为展览撰写序言。

1936年,再赴广西,居桂林、阳朔,放舟于漓江之上。创作完成作品《逆风》《雪景》《牧童和牛》《村歌》《晨曲》《壮烈之回忆》《风雨鸡鸣》等。

1937年,先后在香港、广州、长沙举办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画瑰宝《八十六神仙卷》。在桂林创作了大写意山水作品《漓江春雨》和向往光明的中国画《风雨鸡鸣》。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作表现人民疾苦的作品《巴人汲水》《贫妇》。

1938年,暑期,主持广西全省中学美术教师讲习班。创作完成作品《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1939年,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献中国灾民。以街头剧为题材,创作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

1940年,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先后在印度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办个人画展。为泰戈尔作油画、素描、速写像10余幅,并创作中国画《泰戈尔像》和《群马》。为圣雄甘地作速写肖像。创作速写作品《河畔》《野食余兴》《课余》《妆》《大吉岭》《喜马拉雅山之林》。在大吉岭完成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以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人民。

1941年,创作完成作品《奔马》,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办筹赈画展,收入全部捐献中国难民。

1942年,重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并在昆明举办劳军画展,并创作国画《鸡足山》,油画《鸡足山庙字》《六骏图》。

1943年,在重庆举办画展,展出历年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的代表作及素描作品,另创作作品《紫气东来》《孔子讲学》《山鬼》《国殇》《杜甫诗意》《廖静文像》《李印泉像》《银杏树》《青城山》《群狮》《双饮马》《梅花》《鹰扬》。

1944年,创作作品《天寒翠袖薄》《日暮低修竹》《月色》《飞鹰》;夏未,患有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医院半年。

1945年,病渐愈,身体虚弱,仍为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上课。

1946年,从重庆经南京、上海到达北平,就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聘请了一批艺术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推动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1947年,为阐明艺术主张而发表题为“新国画建立之步骤”的书面谈话;另在上海举办徐悲鸿画展。

1948年,撰写《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瞻》书稿,并发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一文。

1949年,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创作油画作品《骑兵英雄邰喜德像》《毛主席在人民中间》画稿,完成素描作品《苟富荣像》《戎冠秀像》《李长林像》,完成素描稿《鲁讯与瞿秋白》,为《任伯年画集》撰写《任伯年评传》。

1951年,赴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创作作品《工程师张晋像》《农民任继东像》《劳动模范吕芳彬像》。准备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的《当代愚公》,不幸在构图时患脑溢血。

1952年,卧病在床,仍关心中国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并计划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挂图》,拟将历代重要艺术珍品集中编印。

1953年,创作作品《首之瞻处即光明》《铲尽崎岖人道平》;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徐悲鸿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