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谢绛

谢绛(北宋官员、文学家、诗人)

谢绛
谢绛(994年-1039年),字希深,杭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尚书兵部员外郎、太子宾客谢涛之子,“临川三王”之一王安礼的岳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出通判常州。天圣年间,任国史编修官,因修史有功,迁祠部员外郎,后出任河南府通判。景祐元年(1034年),权开封府判官,首议将河南府学改为西京国子监,再迁兵部员外郎,为三司度支判官。景祐中,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以兵部员外郎奉使契丹。宝元二年(1039年),自请出知邓州,兴修水利,未就而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六岁。获赠司徒。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谢绛为人稳重,深于涵养,以文学闻名于世,杨亿曾评价他为“文中虎”,长于制诰,行文用语“轻黠利唇”,有“十一面观音”之称,其诗摒除浮艳,传经据古,文章典雅,尤得西汉体,被洛阳文人集团推崇为“文章魁首”。为政喜谈时事,善议谏言,重视文教,对于礼乐、民生及国家施政方面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概述图来源)

  • 全名谢绛
  • 别名文中虎(杨亿 赠)、谢三舍人、谢三学士(欧阳修 赠)
  • 希深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日期994年
  • 逝世日期1039年12月10日
  • 逝世地南阳郡邓州(今河南邓州)
  • 安葬地邓州穰县五龙山(又作五垅山、五陇山、五垄山,今河南邓州彭桥镇附近)
  • 主要成就首议以河南府府学为国子监参与修订真宗朝国史推动宋诗风格的嬗变
  • 主要作品《游嵩山寄梅殿丞 (书)》
  • 最高官职兵部员外郎、知制诰
  • 追赠司徒
  • 籍贯杭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

少有文名

谢家本籍在河南缑氏(治今河南偃师东南),后为避唐末之乱,南迁至江南一带,此后出仕吴越政权,遂在富阳(今属浙江杭州)定居。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后,谢绛之父谢涛通过科举,出仕北宋,声名始著。谢绛七岁就通晓孝经,十岁便能够撰写文章,十五岁时就以父恩荫,任秘书省校书郎。此后更是继承了其父谢涛的文行,以文学知名一时,时人称他“雅秀有词藻”。

青年经历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谢绛中进士甲科,授为太常寺奉礼郎,出任颍州汝阴(今属安徽阜阳)知县,治理得力,颇有政声。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充勘读官,后迁光禄寺丞。

天禧四年(1020年),因上书言“宋当以土德王天下”,与朝廷主流的五德转运说(认为宋受后周禅让而建国,后周为木德,木生火,宋应为“火德”)不符,而被罢黜不用。

天禧五年(1021年),由于之前文坛领袖杨亿向朝廷推荐过谢绛的文章,谢绛得以被皇帝召见面试,擢升为秘阁校理,并担任了封印院覆考官。

乾兴元年(1022年),谢绛上书言“宣祖不宜配享感生帝”,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以为不可,皇帝听从了李维的话。不久,出任常州通判。随后因生母许氏病逝,辞官回乡丁忧。守丧期满,迁太常博士。

天圣五年(1027年),天下水旱肆虐,蝗灾四起,黄河在滑州决口,灾异不断,宋仁宗下旨要求官员上书直言,谢绛上疏言“灾异与时政”,其奏疏受到了仁宗的嘉奖和采纳。

天圣八年(1030年),谢绛以编修官身份参与修史有功,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

代祭嵩岳

天圣年间,谢涛因年老体衰,请求分司西京(河南府治所,今河南洛阳),谢绛为照顾居于西京的老父,亦求通判河南府。此时,洛阳集中了以使相钱惟演为首的西京留守府僚佐群体,众人游宴吟咏频繁,谢绛被视为洛阳钱幕文人集团的盟主。

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初,朝廷便遣使者带着皇帝的诏书和御祝封香,命河南府代朝廷祭告嵩岳。西京留守钱惟演非常欣赏谢绛,平时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此时,就委派谢绛为主祭,欧阳修、杨愈分摄读祝、捧币之职。谢绛又约上尹洙、王复等人,借祭告嵩岳一事,顺路漫游嵩山,兴谈文事。众人于十二日出发,完成祭祀后,又同游嵩山诸峰以及龙门,寻访古迹。十七日返回途中遇大雪,西京留守钱惟演更是派遣厨师和伎乐在众人归途上置酒慰问。众人在游览途中,相互切磋文艺,本次文会,诸人借着酒兴赋诗作文,产出佳作极丰,谢绛被推为“文章魁首”。

政惠西京

明道二年(1033年),恰逢仁宗为庄献明肃太后(即刘皇后)和庄懿太后(即李宸妃)在永安(今河南巩义)修建陵寝。修建太后陵寝必然是一项宏大工程,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谢绛作为通判,“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并未取物于民,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谢绛在任期间,修缮河南府学,大兴各地学舍,亲自在府学执教并邀请有名望的老学者给学生们讲解经术,此外,谢绛亲自为学生设定标准、品评诗文,有力地推动了西京教育的发展。

景祐元年(1034年),谢绛任河南府通判任期满,暂代开封府判官,再迁三司度支判官。五月,首议请按照唐朝旧例以河南府府学为西京国子监。八月,被任命为契丹生辰使,随后因父谢涛病情危急辞去生辰使一职。十月末,谢涛去世,谢绛辞官扶灵返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丁忧。

病卒邓州

景祐四年(1037年),谢绛为父居丧期满,擢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八月,谢绛任兵部员外郎,出任契丹生辰使。从契丹出使返京后,就上书请求出任邓州知州。

宝元二年(1039年),谢绛到任邓州知州,遂调集民工扩建美阳堰;又上书请求在召信臣修建的水利工程遗迹上建造水渠,可灌溉田亩三万顷,此举若成,将减免百姓的年年维护堤坝的徭役之苦,然而工程尚未完工,十一月二十二日谢绛就因病逝世。谢绛在邓州为官清廉,生前曾在洪氏庄买地置业,供依附的族人生活,然其一生尽力扶助宗族,喜宴宾客,家资不足,他的丧事在好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帮助下才顺利进行。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王安石写神道碑、为述“行状”,范仲淹、尹洙、梅尧臣等人皆撰有祭文。由于谢绛在邓州多有惠政,《小学绀珠》将其与范仲淹、孙甫合称为“三贤”。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