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谢景温

谢景温(北宋官员、诗人)

谢景温
谢景温(1021年-1097年),字师直,小名“锦衣奴”。祖籍富阳,徙居吴县。北宋官员、诗人,太子宾客谢涛之孙,兵部员外郎谢绛次子。皇祐元年(1049年),谢景温中进士,历任汝州、莫州通判,擢升为江东转运判官。因修筑宣州百丈圩获罪,降为通判。熙宁元年(1068年)平反后,升任真州知州,转任京西、淮南转运使。熙宁三年(1070年),因姻亲王安石力荐,被骤然拔擢为工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并得到神宗的重用。为支持熙宁变法、阻止苏轼出任谏官,谢景温亲自上书诬奏苏轼贩私。次年苏轼自请外放,谢景温也因此为士林诟病。随后,谢景温忤逆王安石,旋即被外放出京,历任邓、襄、澶等州知州,拜龙图阁直学士。熙宁八年(1075年)留京任将作监。熙宁十年(1077年),出任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积极协助章惇平定湖南五溪夷民之乱,开发荆襄。元丰五年(1082年),谢景温因功迁礼部侍郎,出知洪州,后历任应天府、瀛州、开封府知府,拜宝文阁直学士。随后因迷信女巫以及治政能力不足被弹劾,罢为蔡州知州。元祐三年(1088年)末,暂代刑部尚书,次年初即被弹劾,外放郓州、扬州等地任知州。绍圣四年(1097年),谢景温卒于河阳知州任上,享年七十六岁。谢景温博学洽闻,才华横溢,早年与谢景初、王安石、韩玉汝并称“四贤”。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被时人称为“吏师”。因其对变法态度的转变,致使其在神宗、哲宗两朝常受到新旧两党的打压,转职频繁,仕途坎坷。

  • 全名谢景温
  • 别名锦衣奴
  • 师直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吴江(今属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1021年
  • 逝世日期1097年
  • 逝世地河阳(今河南孟州)
  • 陵墓浙江杭州富阳城东十里春明村(今新联乡)
  • 主要成就兴修宣州百丈圩参与熙宁变法
  • 主要作品《游云门》、《若耶溪》
  • 最高官职宝文阁直学士、刑部尚书
  • 籍贯富阳(今属浙江杭州)

江南世家

谢景温所在的谢氏家族本籍河南缑氏。谢景温的六世祖谢希图为避唐末之乱,南迁出任衢州刺史,卒于任上并葬于嘉兴,谢廷徽(五世祖)出任处州丽水主簿,谢懿文(四世祖)任杭州盐官县令,死后葬于富阳,此后谢氏逐渐定居于此,出仕吴越政权,多为地方小官,声明不显。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后,谢景温的祖父谢涛通过科举,出仕北宋,到其父谢绛一代,因其在政治、学术上的成就斐然,使得富阳谢氏家族的名声达到了巅峰,谢氏一跃成为江南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士人家族。

少年得意

庆历四年(1044年),谢景温以太庙室长恩荫入仕,曾出任秀州华亭知县,庆历六年(1046年)离任。

庆历六年(1046年),谢景温曾出任会稽知县,当时其兄谢景初任余姚知县,王安石任鄞县知县,韩缜任钱塘知县,四人尽心政务,兴修水利,治理得法,一时间“环吴越之境,皆以此四邑为法”。

皇祐元年(1049年),谢景温中进士,先后出任汝(河南临汝)、莫(河北任丘)二州通判,后擢升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嘉祐六年(1061年)谢景温与张颙一起商议修建了宣州百丈圩。治平元年(1064),江东宣州等地发大水,百丈圩毁坏(据《张颙墓志》所载,宣州民众受灾,乃州县在洪水来临时,启闭闸门不及时致使“百丈圩”决口所导致)。谢景温受到谏官吕诲的弹劾,刘汝言的攻讦,加之受当时政治风气的影响,降为通州通判,后知涟水军。

宋神宗即位之初,谏院主官邵亢对谢景温“百丈圩”被毁一事发表公允之言,谢景温升任真州知州、提点江西刑狱,后又历任京西转运使和淮南转运使。

诬奏风波

主词条:熙宁变法、新旧党争

谢氏家族与临川王氏的交往早在其父辈就已经奠定了基础。王益(王安石父)与谢绛(谢景温父)是同年,谢景温年少期间一直与王安石关系很好,随后其妹嫁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为妻,两家关系又更进一步。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王安石向神宗力荐谢景温出任台谏官。四月,谢景温被拔擢为工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知审官西院,并得到神宗的重用。六月,与御史中丞冯京参奏发运使薛向在东南赋税一事上处理不够妥当,王安石以新法刚刚施行为由为薛向开脱。

此前,旧党领袖司马光和范镇有意推荐苏轼出任谏官,新党领袖王安石认为苏轼胆大直言,且有一定的舆论能力,是新法顺利执行的阻碍,谢景温遂提议实名向御史台弹劾苏轼之法。八月,谢景温借御史风闻奏事之便,正式上书弹劾苏轼借为父亲奔丧归蜀之机,贩卖私盐、苏木等物,奏章一上,朝廷立刻派员审查,而苏轼在这场诬奏风波中,一言不发,不久便请求补外,于次年夏末出京任杭州通判。谢景温凭借舆论的力量,达到打击政敌苏轼,阻止其出任谏官的目的,然而此事由于后来查无实据,谢景温因诬奏一事亦深受当时士人的鄙薄。谢景温在诬奏苏轼后,又借弹劾户部侍郎张掞年老不主动请退一事,暗讽与新党政见不合的老臣曾公亮。此后,由于北宋和西夏边境摩擦,西夏在北宋边境修筑堡垒,宋将李复圭数次派人出境袭扰导致两国关系紧张,随后西夏举兵进攻北宋。谢景温上奏弹劾李复圭贪功冒进导致两国交战。王安石非常看重李复圭,也多次为其说项,宋神宗还是撤换了李复圭。

九月,谢景温因弹劾李复圭在边境邀功生事一事,屡遭李寿朋(同知审官西院,李复圭之兄)责难,遂由掌管审官西院改为审官东院。十一月,受命考校各路转运使、提点刑狱的政绩,参奏瀛州知州张寿军政松弛,酗酒,张寿不久以母亲故去离职。

十二月,王安石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锐意革新,大量启用新人进行变法。王安石原本想让谢景温担任御史中丞,因谢景温之前攻讦薛向、王韶、贾青等变法派人物,惹得王安石十分生气,于是决意将谢景温外派到地方上任职。后由于谢景温与王安石意见相左,两人关系日益恶化,并导致其此后被排挤出政治中心,仕途坎坷。

宦海沉浮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谢景温被任命为直史馆兼侍读。谢景温主动请辞,被罢侍读,以工部郎中兼直史馆出京任邓州知州。三月,暂任陕西都转运使,不久改为盐铁副使,又改为江宁府知府。谢景温在陕西都转运使任上,又因激烈反对王韶屯边等新法中部分举措,被王安石扣以“不奉司农约束”和“黩法不职”的罪名,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谢景温被降为襄州知州,遂与王安石结仇,三月再改曹州知州。

熙宁六年(1073年),谢景温任越州知州。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谢景温拜龙图阁直学士,移任澶州知府。

熙宁八年(1075年)年初,谢景温擢升永兴东路转运使。

熙宁八年(1075年)五月,谢景温被任命为江、淮等路发运使,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羁留在京城。七月,被留在京城任将作监。八月,充任辽主生辰使。

熙宁十年(1077年)二月,高丽遣使入贡,谢景温参与接待陪同。

熙宁年间(1068—1077年),章惇配合王安石新政,平定湖南五溪夷民之乱,开发荆襄。他先遣人向懿州、恰州招抚,从实力富强的富、峡二州着手开拓,最后悉平南江诸峒蛮族,少数民族首领献土内附。章惇撤羁縻州,置沅州、诚州及卢阳、莳竹二县,派流官统治。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谢景温进封太中大夫,任潭州知州,上任之初,宋神宗叮嘱谢景温继续招募补充潭州的民勇,剿抚并用,安抚诸蛮。

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兼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的谢景温上书请求补充徽州和诚州溪峒蛮职的名额和俸禄,遵循旧例,安抚人心,此举受到章惇的赏识。章惇平定五溪蛮后在当地筑城,谢景温也多有协助。

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谢景温入京任户部侍郎,不久改礼部侍郎,十一月,以礼部侍郎出任洪州知州。

元丰七年(1084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谢景温任应天府知府。

元丰八年(1085年)至元祐元年(1086年),谢景温任瀛州知州,进封正议大夫。

甫起旋谪

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谢景温被拜为宝文阁直学士、出任太原府知府,仅二十天后改开封府知府。不满一年,就因迷信女巫以及治政能力不足被弹劾,罢为蔡州(河南汝南)知州。此后,谢景温历任颍昌府知府,曾被调为成都府知府,未及赴任就被改任为扬州知州。

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谢景温奉旨入京暂代刑部尚书。元祐四年(1089年)年初,就被大臣刘世言以此前诬奏苏轼一事、纵容女巫失职等多罪数次弹劾,请求宋哲宗收回成命,继续外放谢景温。

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新任刑部尚书的谢景温再次被贬谪,出京任郓州知州,后历任郑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多地知府。

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为相,谢景温指摘元祐大臣窜改熙宁变法,改知永兴军。谢景温又上奏说西夏人骄横傲慢,始终并没有真正臣服,应与西夏划定国界,“以马迹所至为境”,为章惇所采纳。

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出任河阳(今河南孟州市)知州,请求退休,八月,未及受命而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