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宗谱·星源集庆》仅记高氏为“高廷秀之女,初为庶妃”[2]。
未提及具体家世。或称[1]她为汉军正蓝旗人,当以旗人身份参加外八旗选秀,并且被指定为内庭主位。
生父未知是否为《余姚六仓志》记载中曾选任皇家铸印局大使余姚匡堰镇高家村人高廷秀。
高氏入宫时间不详,当在康熙四十年(1700年)或之前。
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高氏未获得正式册封。
当时,后宫制度不完善,生育皇子的嫔御享有不同等级的妃嫔待遇,但长期未正式受封亦为常见。
清代文献中,她与境遇相同的妃子被统称为庶妃,高氏的具体待遇已无从考证。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初五日,高氏生皇十九子胤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二月十四日,生皇十九女[2]。
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十月十二日,内务府制作兆祥所小公主周岁玩耍用小盒一个共用银十两。由此可见,依清宫习惯,高氏并没有亲自养育皇十九女。 而是由其他主位妃嫔扶养。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二十五日,高氏生皇二十子胤祎[2]。
根据《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的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月,即皇二十子胤祎周岁晬盘时,内务府总管太监斋林送去了两件玉兽和两枚金箔扇坠。
同年,圣祖位下的乾清宫主位有二十六人,档案中无称号的大答应有十人,高在仪或已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的乾清宫主位,即指皇后以下,大答应或以上的妃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逝世;十二月,新继位的雍正帝尊封一批先朝妃嫔,实录称“现在有曾生兄弟之母未经受封者,俱应封为贵人”[3],
高在仪当是此时被尊为皇考秀贵人。根据乾隆朝《清内务府京城全图》的描绘,宁寿宫区域的景福宫以北是三座规格比寿康宫区域寿三宫还高的宫院,分别标称为“西宫”、“中宫”和“东宫”,秀贵人当是与其他低位妃嫔如洛常在等人在此处居住。
雍正年间宫份 秀贵人 银 一百五十两 十两一分 五两二分
秀贵人高在仪在被正式尊封为襄嫔前,在宫中仍被称为秀嫔[4]。
乾隆元年(1736年) 六月初二日,总管内务府向高宗谨奏奏称宁寿宫嫔四位的朝冠东珠之事,希望将花梨木匣内盛贮有眼东珠内选出呈览[5]。
同年十二月,乾隆帝尊高在仪为皇祖襄嫔。
乾隆十一年(1746年)六月二十八日,宁寿宫襄嫔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