亶父长子
《三才图会》中的泰伯像又太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第一位吴国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事迹】公元前1123年,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迁居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太伯,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太伯奔吴
吴太伯塑像《吴太伯世家》称,太伯、仲雍均是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兄。兄弟之中,季历最有贤名,且其子昌(后来的周文王)更具贤君之才。周太王有意让季历、昌父子继承王位,太伯、仲雍二人于是逃出关中,避地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伐纣灭商胜利之后,寻太伯、仲雍之后,见周章已在吴地称王,遂封周章之弟虞仲于夏虚(即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至此,太伯、仲雍让位出奔的故事结束。今山西中条山的支脉西周以来称虞山,又称吴山,虞仲所封之地就在吴山附近。“虞”字的音部为“吴”,可见虞、吴二字上古时音同或音近,可以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