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鸣盛

王鸣盛(清朝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

王鸣盛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学者。王鸣盛年少时以敏慧著称,四五岁时即能日识数百字。乾隆九年(1754年),授王鸣盛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出为福建乡试主考官,旋因罪降职为光禄寺卿。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借母丧归隐。闲居苏州三十年,闭门读书著述,研究历史,注解经书,不复出仕。后因穷研经史,矻矻不休,68岁时,竟一度双目失明。目愈后仍读书不辍,直至终老。王鸣盛与王昶、钱大昕、曹仁虎、赵文哲、吴泰来、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王鸣盛所作的《十七史商榷》,是侧重对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地理等典章制度的考究,为进一步整理和清理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亦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等。诗文方面著有《诗文集》,其中《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在清代文学史有一定地位。

  • 凤喈、礼堂、西庄
  • 西江、西沚居士
  • 所处时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上海嘉定)
  • 出生日期康熙六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1722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嘉庆二年十二月二日(1798年1月18日)
  • 主要成就重视史籍校勘,提出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
  • 主要作品《十七史商榷》、《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 本名王鸣盛
  • 性别

嘉定孔庙藏王鸣盛殿试卷王鸣盛早年求学诗于长洲沈德潜,后又从于惠栋问经义。精研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弹劾,左迁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

王鸣盛坚持反对孔子的“春秋笔法”,对他所认为的前人对于历史的扭曲之处,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实予以驳斥。他主张:“经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著有《十七史商榷》等著作。

康熙六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1722年7月4日)出生于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上海市嘉定区)。幼年便表现出聪颖奇慧的天资,四五岁时便能认识数百字,县令冯咏称呼他为“神童”。

乾隆三年(1738年),17岁时补诸生。

乾隆十二年(1747年),26岁时参加江南乡试中副榜,才名藉甚。

乾隆十九年(1754年),33岁时参加会试,中式;殿试以一甲第二人及第,投翰林院编修。掌院事蒋文恪公溥重其学,延为上客。后迁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王鸣盛像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38岁即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久出为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与一女子相识、纳为小妾,被御史罗典借题发挥,左迁光禄寺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42岁时以老母去世,从此休官不做,安家于苏州。家居者三十年,闭户读书,从事著述,以汉学考证法治史,与惠栋、沈彤研究经学。

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讹脱;审事迹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于舆地职官典章名物,每致详焉。《蛾术篇》百卷,其目有十:曰说录,说字,说地,说制,说人,说物,说集,说刻,说通,说系。盖访王深宁、顾亭林之意,而援引尤加博赡。古文纡徐敦厚,用欧、曾之法,阐许、郑之学。诗早岁宗仰“盛唐”,独爱李义山,吟咏甚富,集凡四十卷。

自束发至垂白,未尝一日辍书。68岁时,两目忽瞽,阅两岁,得吴兴医针之而愈,著书如常时,嘉庆三年十二月二日(1798年1月18日)去世,得年七十六。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