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金发

李金发(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李金发
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李金发与林风眠、林文铮被誉称为中国美院历史上的梅州“三剑客”,三人各领风骚,为中国艺术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12月25日,李金发在纽约长岛病逝,享年76岁。2012年10月20日,李金发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李金发
  • 别名李淑良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东梅县
  • 出生日期1900年1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76年12月25日
  • 代表作品《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
  • 主要成就象征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广东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人。幼时就读于梅县县立高小,未毕业即赴香港在罗马书院攻读英语,为时一载。17岁往返于梅县、上海念书。李金发因喜爱艺术,于民国8年(1919)赴法、德等国学习雕塑。5年后,学成回国,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教,后又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杭州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授并创办《美育》杂志。后被广东美术学院聘为院长。因他通晓英、法等国文字,又懂国际礼节,被国民政府调到外交部任职。广州沦陷,他在韶关、越南等地编辑《文坛》等刊物。后奉命调任西南运输处越南分处科长,任职3年。越南沦陷前回国,仍在外交部任职。民国34年(1945),李金发出任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一等秘书,两年后转为驻伊拉克大使馆代办。

雕刻和诗文是李金发业余的最大爱好。蔡元培先生称他为“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雕刻诚能为”。他在20年代留学期间,诗歌创作已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诗歌,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等人的影响,惯用新奇晦涩的蠹象和格调表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追求虚幻美,被人称为“诗怪”。著名学者朱自清则把他誉为“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的第一个人”。

李金发(3张)李金发一生的诗文著作,主要有《为幸福而歌》《岭东情歌》《微雨》《食客与凶年》《意大利艺术概要》《雕刻家米西盎则罗》《北京的最后勾留》《梭米顿夫人传》《肉的囹圄》《古希腊恋歌》《艺术论文集》《德国文学ABC》《异国情调》等。他的作品《弃妇》和《里昂车中》被选入1984年出版的《现代百家诗》中。李金发诗文著作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热爱故乡、深明民族大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异国情调》一书,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写的,以炽热而深沉的笔触,真实地体现了40年代梅县客家华侨生活,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在最后一段中写道:“我不能再回去看看中国,真是平生憾事,虽然我在那里度过了痛苦的岁月,但是中国太美丽了,他总有一天会达到更文明的日子……。”在他编辑出版的《岭东情歌》和他在美国定居后出版的《飘零闲笔》,都抒发了他对祖国和故乡的的眷念深情。他深明民族大义,嫉恶如仇,曾痛斥汪精卫认贼作父,指责某些人的汉奸行为“贻羞吾国文化人”。其代表作《有感》《琴的哀》《希望与怜悯》等,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但语言过于晦涩欧化。

李金发一生还致力于雕塑创作,是我国最早去法国攻读雕塑的留学生之一。在法国留学时,他的两件雕塑作品被选入巴黎春季美术大型展览会展出。他的雕塑作品有伍廷芳像、邓仲元铜像以及广州中山纪念堂门前的孙中山塑像等。其作品主题明确,布局严谨,造型坚实,整体感强,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刻划。且极神似,堪称现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解放战争后期,李金发息政,长期寓居美国,直至1976年12月25日病逝美国纽约,终年76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