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进士
沈德潜出身吴兴沈氏一支,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葑门外竹墩村(今苏州市姑苏区杨枝塘)。早年家贫,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十六岁前已通读《左传》《韩非子》《尉缭子》等书。他早年师从叶燮学诗,曾自谓深得叶燮诗学大义,所谓“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其自负可见一斑。从二十三岁起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四十余年的教馆生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录为长洲县庠生后,四十年间屡试落第。
雍正十二年(1734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又被朝廷斥贬,他的诗作被禁止流传。四十岁所作《寓中遇母难日》中自表:“真觉光阴如过客,可堪四十竟无闻,中宵孤馆听残雨,远道佳人合暮云。”凄清之意和不甘寂寞的心情溢于言表。
乾隆四年(1739年),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的沈德潜才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
天子词臣
沈德潜石刻像乾隆七年(1742年),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迁左中允。累迁侍读、左庶子、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此时沈德潜已年过七旬,乾隆皇帝召其讨论历代诗源,他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乾隆帝大为赏识,称之为江南老名士。
乾隆十二年(1747年),命在尚书房行走,又擢礼部侍郎。次年,充会试副考官,以原衔食俸。
乾隆十四年(1749年),沈德潜乞归,乾隆帝命以原品致仕,后又为他的《归愚诗文钞》写了序言,并赐“御制诗”几十首与他。在诗中将他比作李(白)、杜(甫)、高(启)、王(士祯)。沈德潜归里后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并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以诗文启迪后生,颇得赞誉。后获特许,在苏州建生祠,祠址在沧浪亭北的可园西侧。
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乾隆帝召赐曲宴,恰逢德潜八十大寿,遂题赐匾额曰“鹤性松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其间曾为父母乞诰命,乾隆帝给三代封典,并赐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沈德潜及钱陈群迎驾于常州,乾隆赐诗,并称二人为“大老”。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再度南巡,沈德潜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沈维熙举人。
身后荣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月七日,沈德潜去世,终年九十七岁。追封太子太师,赐谥文悫,入贤良祠祭祀。乾隆还为其写了挽诗,极一时之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江苏东台县发生徐述夔诗案,已故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集》诗词被认为悖逆朝廷,引起一场文字狱,沈德潜因生前在书中为徐述夔写传而受株连。乾隆帝大怒之下,亲笔降旨追夺沈德潜阶衔、罢祠、削封、扑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