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孙宝琦

孙宝琦(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臣、北洋政府第四任代理国务总理、外交家)

孙宝琦
孙宝琦(1867年—1931年) ,字慕韩,晚年署名孟晋老人,浙江杭州人,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臣、北洋政府第四任代理国务总理、外交家。自幼好学。以父荫任户部主事,后改任候补直隶道员。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随光绪帝至西安。1901年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1902年7月,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5年回国,署顺天府尹。1907年4月,出使德意志,筹措讨还青岛事宜。1908年回国,充帮办津浦铁路大臣。1911年任山东巡抚。当年爆发辛亥革命,在山东宣布独立,后又取消独立。1913年9月,任袁世凯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14年2月兼代国务总理。1914年5月辞去国务总理,专任外交总长(次长曹汝霖)。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支持袁世凯中立政策。1915年1月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辞去外交总长(陆征祥接任),任审计院长。1916年4月任财务总长,6月兼汉冶萍公司董事长。1919年任招商局董事会会长。1920年春任经济调查局总裁(税务督办)。1922年1月任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同年4月任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副会长。1924年1月15日经总统曹锟提名,国会通过,任国务总理兼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提出“奉行宪法”、“和平统一”的施政方针。任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向德国索赔成功。当年7月2日,因与曹锟嫡系财政总长王克敏不和,提出辞职。由外交总长顾维钧代理国务总理。1925年2月被段祺瑞任命淞沪商埠督办;同年8月,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未就。1926年任中法大学董事长。1931年2月在上海去世。

  • 别名晚年署名孟晋老人
  • 慕韩
  • 所处时代清末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867年
  • 逝世日期1931年
  • 主要成就北洋政府第四任代理国务总理
  • 本名孙宝琦

孙宝琦(4张)清末大臣,晚清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四任代理国务总理。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随光绪帝至西安。翌年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

孙宝琦早年“好经世之学”。1893年,以二品荫生资格在上谕馆考试取列一等,分在刑部贵州司学习。1895年,遵例报捐候选道。先后在直隶总督王文韶、李鸿章和裕禄手下当差,办理银钱所、育才馆、武备学堂等事。1900年,庚子事变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离京,他随扈西安侍驾,办理军机处电报房事务,负责处理京陕间关于议和和朝政的电报,获得慈禧与庆亲王奕劻的赏识。

1901年,经袁世凯保荐,实授军机处机密事。1902年,被破格委任为驻法大臣。1903年11月,兼驻西班牙大臣。在考察欧洲政情基础上,向清廷上改革行政、用人、练兵、理财方面的奏折。1904年,上专折于政务处,倡议仿照英、德、日之制,确定宪政国体以挽危局,引发舆论关注。

1905年回国,代理顺天府尹。1907年,任出使德国大臣。1908年回国,充帮办津浦铁路大臣。1911年初,任山东巡抚。

辛亥革命时,于驻法公使任上与庆亲王联姻成为清王朝的红人(事起孙中山赴法开展革命活动,机密文件被叛徒盗取送到孙宝琦处,孙施展手腕,一面送还原件给孙中山向革命党示好,一面又与庆亲王联络向朝廷表忠)。时值山东革命党人纷纷集会,要求山东独立,并推举他为交涉长,但他竭力阻挠和反对。

武昌起义之后,在山东独立实现、并被推为总统(大都督)后,他不久就宣布此系误会,变化无常。他大肆破坏独立,镇压群众,在短短10多天内山东独立即被取消。

1913年9月,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14年2月,代国务总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辞职。1916年,任审计院长。

1916年4月,任财务总长兼盐署督办。6月兼汉冶萍公司及招商局董事长职务。1920年春,任经济调查局总裁。1922年1月,任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同年4月, 任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副会长。

1924年1月,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任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向德国索赔成功。 1925年2月,任淞沪商埠督办。1926年任中法大学董事长。

尽管孙宝琦晚年生活拮据,却仍然致力于慈善、教育和实业事业。他曾担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同时还担任全国赈务督办、华洋义赈会长和中法大学董事长等职务。

孙宝琦长期饱受胃溃疡的困扰,多年来只能进食清淡的面食。他在一次港粤社会人士的宴会上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导致胃病恶化。最终,他于1931年2月3日在上海离世,享年64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杭州的杨家牌楼墓地。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