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0年考入县立醴陵中学,在那里接受马列主义的熏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社会进步活动。1922年,李立三到江西安源煤矿领导工人运动时,曾多次到自己的母校醴陵县立中学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李谦认真阅读《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响应李立三关于打倒军阀,驱逐列强,拯救祖国的号召,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聆听周恩来、叶剑英等讲的政治和军事课,思想有很大进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教导团排长,率部与军校学生军先后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为讨伐军阀陈炯明,统一广东的第一、第二次东征和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初步显示其军事指挥才能。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连长,不久调任湘军改编后的第六军营长。 1926年,在北伐诸役中屡建战功,擢升为第十九师第二团团长。
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他潜心研究军事,专攻战术,成绩优异;两年后回国,1929年7月,奉中共中央指示到南宁,改名李谦,任广西第四警备大队副大队长,积极协助大队长张云逸改造部队,训练中下级军官,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举行,红七军成立,部队编成3个纵队:原四大队编为第一纵队,李谦担任第一纵队纵队长,中共红七军前委委员,成为红七军领导人之一。
1930年11月,部队在河池整编,纵队改称师,任红7军第20师师长。李谦在敌人大军“围剿”之下,率部转战湘粤边界地区,时而奔袭,时而固守,时而杀回马枪,攻城略地,出奇制胜。他不仅作战勇猛顽强,机智灵活,而且在斗争最艰难困苦的关头,总是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忘我革命精神和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模范行动,来鼓舞部队士气,使红二十师越战越强,成为红七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
1931年2月3日,在广东省乳源县梅花村,一场激战打响了,李谦率领的五十八团一营在草家坪岭上痛击敌军。不料情报有误,敌军来的不是一个,而是四个团。湘粤军阀部队采用人海战术,来势汹汹,企图吞噬红七军。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以勇猛著称的李谦,手挥驳壳枪,犹如猛虎下山,摧枯拉朽,指挥战士们扼守住梅花村的咽喉地带——草家坪后山高地,打退了湘粤军阀部队的七次猛烈进攻。在回击敌人第八次进攻的时候,他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英勇的肉搏,敌人狼狈逃窜。他又提起机枪,射向接近十几米的敌人。不料,飞弹袭来,他的腹部鲜血喷涌而出,肠子流出体外。他对赶来搀扶的警卫员大吼一声:“别管我!快冲出去!”他强忍着剧痛一直没有倒下。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犹如硝烟中熊熊燃烧的火炬。他用22岁的年轻生命,书写了人生最壮烈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