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沈兼士

沈兼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

沈兼士
沈兼士(1887年7月31日—1947年8月2日),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沈兼士早年曾到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并与马裕藻、钱玄同、许寿裳等人从章炳麟问学。归国以后,任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文字学、《说文解字》等课程,并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他积极培养史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的科学研究人才,对于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提倡调查歌谣、调查方言,倡导新的学风。沈兼士学识渊博,又精于诗文,尝与诗家樊增祥唱和。曾任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主持整理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事宜,并任北平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讲授有关文字学、训诂学等课程。平生治学主张兼通博采,不为拘墟之见,因此对文字训诂发明独多,是中国近代最有见地的训诂学家之一。主要的见解是从总体上探求汉语语词的语根,推寻语词表现在形、音、义三方面的嬗变,并提倡利用形声字的声符进行汉字的字族研究,以建立汉语语源学和字族学。代表作是《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文和《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书。中华书局出版有《沈兼士学术论文集》。

  • 中文名沈兼士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887年7月31日
  • 逝世日期1947年8月2日
  • 职业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
  • 主要成就与沈士远、沈尹默有“北大三沈”之称
  • 出生地陕西汉阴
  • 代表作品《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 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

沈兼士沈兼士(1887年-1947年),名坚士,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1905年19岁时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归国之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 沈兼士创立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抗战期间,曾任《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1947年逝世,享年六十岁。

由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收入有关文字学沿革研究的文章42篇。包括文字训诂、书籍序跋、历史档案整理等三方面内容。

任职故宫

沈兼士曾参与故宫博物院维持会,1925年出任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主持文献部工作,并被推举为故宫博物院理事。1929年任文献馆副馆长,1934年任馆长至1947年病逝。

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他组织集中宫中各处散存档案,聘请著名学者协助指导,将军机处、内阁、内务府及宫中各处档案分别整理编目;开辟陈列室展出有价值的档案;组织编辑出版《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清代文字狱档》等30余种书刊。任文献馆馆长时,对清代档案的整理制订了较为细密的计划,并开始对档案整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整理档案应以不失原貌为原则,主张系统地加以分类整理,摈弃只注重搜求珍奇史料的做法,先后撰写了6篇有关明清档案管理的论著。他将历年经验总结编成《整理档案规程》,对明清档案管理和档案学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他著作宏富,其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主要著作有《广韵声系》(主编) 《段砚斋杂文》《文字形义学》《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等。

爱国名士

沈兼士于1947年8月2日因脑溢血病逝于北平,葬于京西福田公墓。在他的追悼会上,金息侯先生亲笔撰写的挽联是:

三月纪谈心,君真兼士,我岂别士;八年从抗战,地下辅仁,天上成仁。

这如实地概括了沈兼士坦白厚道、济世爱国的一生。

1922年,沈兼士主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他带领学生及同仁将久积凌乱的故宫清代档案整理出来,受到蔡元培先生的高度称赞:“有功史学,夫岂浅鲜。”也就是这一时期,他成功地阻止了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外流。国宝免遭劫难,沈兼士立下大功。

北京 福田公墓 沈兼士墓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兼士同鲁迅、马幼渔、钱玄同等人站在一起,发表了七人签名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声援女师大同学的正义斗争。1926年,他随鲁迅先生同赴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不久返回北京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1929年,他进辅仁大学,任文学院院长。这一年5月,鲁迅从上海北返探亲,重见了当年的老友,曾不无感慨地写信给许广平说:“南北统一后,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而他们的衣钵却没有带走,被先前和他们战斗的有些人拾去了。未改其原来面目者,据我所见,殆惟幼渔、兼士而已。”老朋友沈兼士本色依然,深得鲁迅信任。

抗战开始后,沈兼士滞留北京,仍在辅仁大学执教,与同人英千里(英若诚之父)、张怀等秘密组织“炎社”(后又改为“华北文教协会”)进行抗日斗争。这些人的抗日行为,最终为敌宪所闻,侦骑四出,并被列入黑名单中进行追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沈兼士于1942年12月16日微服潜出北平,辗转到了重庆,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任名誉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他被政府任命为教育部平津区特派员,负责接收敌伪文化教育机关。其后复任教辅仁、北大二校。沈兼士在抗战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志士的正气与大节,可圈可点。

他的学生,后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的李维曾这样评价他:“自古风流蕴藉,最擅佳名,惟世间究有几人如是,殊难言之,虽然,先生固真名士。”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