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家是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秀才出身,李立三有个哥哥,四岁能背唐诗,由于才高命薄,不到五岁便夭折了,李立三1899年出生,当地秀才都来李昌圭家贺喜,请老秀才给李立三取正名叫李凤生,小名狗妹仔。后来李立三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母怕我夭折,取我小名不但改变了性别,还把我叫做畜生。1906年七岁的李立三开始发奋读书。父亲李昌圭给他由李凤生改名叫李隆郅。1921年冬到湖南湘区委员会,安排去安源搞工人运动,毛泽东给他改名为李能至。到1925年在上海闸北区去选举,在路上邓中夏提议李立三同志的名字复杂,换一个简单的名字便于选举,于是改名李立三。1930年李立三犯路线错误,党中央决定他到苏联,要李立三改名,第五次改为亚历山大拉宾 。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诞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的秀才李昌圭家。因逢他家的一株百龄凤尾盛开,故他的第一个乳名叫凤生。上私塾时,李昌圭按祠堂的字辈,将凤生改名为隆郅。1919年,李隆郅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李隆郅回国,他找到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向他汇报了自己的认识和参加革命的决心,当即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派李隆郅到安源开辟工人运动。行前,分部主任毛泽东对他说:“你的名字难认又难写,建议你改一改。”李隆郅到安源后,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能至。1923年4月,李能至调离安源后,到武汉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为了便于工作,他曾改名李诚,常用名还是李隆郅。
他之所以改名李立三,和邓中夏有很大关系。据他在自传中说:“我原叫李隆郅,这名字工人不容易认识。1924年11月左右,我与中夏同志去吴淞,在火车上,中夏又说我的名字不好写,改一个吧!改什么呢?刚好看见三个人立在火车门口,中夏就说叫立三吧。所以自此以后我的名字就改为李立三。”从此,李立三就成了他的名字,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的名字了。
他结过四次婚,一九一六年李立三才17岁,父亲为了拴住李立三,给李立三娶了一个老婆,叫张氏,生了一个男孩叫李人俊。张氏生了小孩以后得了一个病,不久便离开人世。1921年冬。李立三从法国回来,由广州到上海的火车上结识李一纯,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一九二四年生了一个男孩叫李人纪,1925年离开了李立三。1926年李立三在上海地下党工作与党内李崇善同志结婚生了三个女孩,1930年到苏联学习,由于叛徒出卖,李崇善同志被捕,不久便牺牲了。到1936年李立三与苏联大学生李莎(俄罗斯人,她的原名叫莉莎·基什金娜)结婚。
李立三同志一生开过三次追悼会。第一次追悼会是在法国召开的。1922年5月,法国勤工俭学支部有一小报报导了一个消息,朋友李隆郅在萍乡搞劳务运动,因刺杀越行铁未成被拦腰斩断,于是在法国的勤工俭学负责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为李举行追悼会。追悼会开过不久,从中国又传出消息李立三在安源搞工人运动正搞得红红火火,组织俱乐部办消费合作社等等。在法国的中国负责人得到消息后为之一笑。
第二次追悼会(八一南昌起义后),1927年8月7日李立三担任保卫处长,部队快离开南昌,李立三突然得到情况,发现敌情。李立三来不及请示,马上派兵出击,自己亲自出发,结果与敌人接了一下火,敌人便逃跑了。当时时间很晚,走错了方向,在外面一夜。起义总部得到情况,又是急行军,头天未回来认为是牺牲了,结果部队决定开个追悼会,会议刚刚开始,李立三他们回来了。李立三笑着说给我开追悼会还要几十年。
第三次追悼会是1980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山堂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彭真、王震等,由彭真主持,王震致悼词,悼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其实李立三同志1967年就去世了,由于四人帮的迫害致死,找不到骨灰,只有一副眼镜放在骨灰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