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任锐

任锐(辛亥革命老人)

任锐
任锐(1891年―1949年4月11日),原名纬坤,河南新蔡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早年与李大钊拜于白雅雨门下。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反对清政府的活动。1913年与孙炳文结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到延安,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派到四川璧山第五儿童保育院工作,后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图书馆工作。同年冬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监印。1949年4月11日在天津逝世。(概述图来源:)

  • 中文名任锐
  • 别名任纬坤
  • 国籍中国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49年4月11日
  • 出生地河南省新蔡县
  • 性别

任锐,1891年出生于河南新蔡,16岁入河南女子师范读书,3年后转北京女子师范学习。1911年加入同盟会,往来京津之间,运输炸弹,参加了攻打天津署衙门的战斗。她经常装扮成达官显贵的“闺秀”,带着外表华丽、内装炸弹的箱子,昂然坐上黄包车,来往于大街小巷。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任锐退出同盟会返校读书。当时,校长关鼎昌以任锐曾参加革命,丧失了妇女“道德”,表示轻视。同时,因他的昏庸使整个学校陷于不良状态。任锐为了自己和同学们的前途,联合其他同学向教育部控告吴鼎昌。教育部与吴鼎昌臭味相投,仇视革命,以“学生嚣张之风不可长”的罪名,将任锐等7名学生开除出校。教育部的决定,引起舆论界的愤慨,各报纷纷揭露吴鼎昌的罪恶。在这种情况下,吴鼎昌被迫辞职。学校恢复了任锐的学籍,但由于经济困难,她无力再进校读书了。

1913年春,任锐与孙炳文结婚。当时形势紧张,袁世凯到处捕杀革命党人。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他们回到了孙炳文的家乡——四川省南溪县。

1916年,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孙炳文与朱德结成莫逆之交。

1922年9月,朱德、孙炳文结伴出国留学。任锐坚决支持丈夫出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在北京,一面抚养子女、一面继续学习。1922年11月,孙炳文和朱德在柏林经周恩来介绍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孙炳文回国。经孙炳文介绍任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3月18日,任锐参加了北平青年抗议北洋军伐段祺瑞卖国行径的示威游行,在和反动军警搏斗时受伤。同年6月,北伐开始,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任锐也到了广州,任孙炳文的秘书。

1927年春,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时,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4月中旬,孙炳文在上海遇难。任锐强忍悲痛,逃到武汉,挥泪写文,痛斥蒋介石的罪行。她亲自将文章印成传单,到街头散发。

大革命失败后,任锐和中共失掉了联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回到南溪县,劣绅忌恨她,告她搞暴动,要逮捕她。为了抚孤成人,她带着子女至安徽,任浮山中学图书馆主任。不久,有人以安排“共党家属”攻击董事长,任锐被迫去上海。她在上海贫病交加,几陷绝境。1930年,由邓演达资助,先在上海办起了明清小学,后在北京办起了北辰中学。

1934年,重返上海找到党组织。次年春任党组织的“外围交通”。后因负责人被捕叛变,任锐又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

1936年返回新蔡任教,屡受国民党县党部的迫害。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锐在郑州组织妇女救护队。后加入郑州各界抗敌后援会,任慰劳队长。年底,考入山西民大学习,始与朱德取得联系。1938年2月,经朱德介绍到延安。到延安以后,任锐和女儿孙维世同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主义学院学习。由于任锐年龄大,同学们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同志”。毛主席在给她的信中也以“妈妈同志”相称。

1939年9月,任锐被分配到壁山儿童保育院工作。是年冬,又调重庆办事处搞图书馆工作。

1941年初,因形势紧张,组织上为了她的安全,又把她调回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监印。

1943年,在大生产运动中,任锐和青年们一齐开荒种地,喂猪纺线,组织上照顾她年老体弱,每月发给她生活补贴,她用这些钱买来白糖和鸡蛋,分给有吃奶孩子的母亲和身体不好的同志。她自己的生活艰苦朴素,衣服补了又补,把发给她的新衣服送给前线的同志。

1945年秋,任锐的三儿子孙名世由前线归来探望老母,组织上打算把名世留下来照顾她,她又毅然把儿子送回前线。

1949年4月11日,任锐在天津病逝,安葬于北京香山公墓。墓碑上隽刻着周恩来的亲笔题词:“任锐同志之墓。”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