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生涯
裴植,字文远,裴叔业的兄长裴叔宝的儿子。小时候就酷好读书,博览经史,尤擅长于佛教经典,善于谈论佛家义理。跟随裴叔业在寿春任上。叔业病卒,席法友、柳玄达等共同推举裴植监理州事。封锁叔业丧事的消息,下达命令,处理政事,都出于裴植的主张。然后投降前来接管的魏军。北魏宣武帝下诏命裴植为兖州刺史、崇义县侯,又入朝为大鸿胪卿。后来,因为他的长子裴昕叛投南朝,有司要把他砍头。皇帝特意下诏免去他的罪过,以表示不忘他过去对北魏的功勋。不久,授他为扬州大中正,又命他为瀛州刺史。再升任为度支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的头衔。
裴植的性情品格并非是柱石人物,他的行为很不稳定。从兖州刺史的任上回来后,向朝廷上表请求解除官职,到嵩山隐居。宣武帝元恪不允许,并且对他的做法感到很是奇怪。然而,在公共场合和私下里,他与人们议论时,却说自己并不比先前由南齐归顺的王肃差,从而埋怨朝廷对待他不优厚。等到他当上尚书,志得意满,想把政事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对别人说:“不是我一定要当尚书,尚书也必须由我来当。”说话时言词激扬慷慨,见形于色。等到入朝参与政事的讨论,经常对众官讥讽诋毁。又上表攻击征南将军田益宗,说:华夏人和蛮人不是同类,他的地位不应该在累世为官的人上面。”侍中于忠、黄门元昭看了他的奏疏十分反感,压下来没有送给宣武帝。
惨遭杀害
韦伯昕告发裴植想要阴谋废黜孝明帝,尚书又奏报羊祉告裴植姑母的儿子皇甫仲达,说仲达受裴植的指使,诈称有皇帝诏书,率领部队,想谋害领军于忠。当时于忠擅权,便罗织罪状,又假借诏命,将裴植杀害,朝野上下为之称冤。临终时,他神色自若,嘱告子弟:被害之后,剪掉他的头发胡须,给他穿上和尚的衣服,用佛门礼仪将他埋葬在嵩山之阴。时年五十岁。
初,植与仆射郭祚、都水使者韦俊等同时见害。于后,祚、俊事雪加赠,而裴植追复封爵而已。植故吏渤海刁冲上疏讼之,于是朝廷追赠裴植征南将军、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乃改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