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属柳市镇长岐社区殿后村)。父亲是乡绅南仰周,母亲是南仰周续娶已故夫人的妹妹赵氏。赵氏多年不育,每日到城隍庙烧香拜佛,终产下独子。亲友们都把这位男孩说成是“佛送的儿子”。小名银奶,后改名怀瑾。
南怀瑾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到17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从小孜孜以求。但自小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他将来能够显达或富贵,相反其祖母还说:“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则要求他能够养活自己平安度过一生即可。
南怀瑾6岁开蒙,11岁时被父亲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在小学毕业考试考了倒数第一,拿了肄业证书。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3年里,他到表哥家听过浙江青田名儒朱味渊(陈诚的老师)的课,父亲还给他请过老师叶公恕。
早年生活(5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在国术馆同班同学中,他个头最小,年纪最轻,但每门功课,每种武艺,他学得最快最好。他曾到之江大学和杭州的英文补习班学习。期间,他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在文渊阁接触过《四库全书》,在史量才姨太太沈秋水的家庙里,读过一些道家古籍,也曾研习《金刚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南怀瑾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时值抗日战争爆发,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生活窘迫。后来,南怀瑾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南怀瑾在川康边境创办“大小凉山垦殖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人数曾多达万余人。但在地方军阀和军统特务的夹击下,不到一年即宣告解散。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南怀瑾辅助袁焕仙在成都创办维摩精舍并辞去中央军校的工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禅门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5月,南怀瑾独自前往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行。前后苦行3年,潜心研读佛家典籍如《大藏经》。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南怀瑾突接密报,谓有人意欲加害,故匆忙离山返回成都,继续在五通桥闭关以满三年之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南怀瑾从四川经康藏转道云南昆明后回到故乡乐清探亲,年底离乡时计划带家人去台湾经商。但南仰周因为听不懂外面语言,不愿离开家乡。
在台讲学
1949年春,南怀瑾前往台湾,定居基隆。2月,南怀瑾只身跑到台湾时,没有师友同盟照应帮衬,住在基隆。一次,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叫杨向薇的吉林长春姑娘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婚后的南怀瑾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从琉球运货到舟山,再从舟山运货到琉球。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他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陋巷的棚屋中。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处境中出版《禅海蠡测》,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他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菜市场附近。在这里,他煮字疗饥,凭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但少有人购买。
南怀瑾1956年,南怀瑾经人介绍认识了杜月笙干将之一杨管北。此时杨管北已称病退出一线经营,在家中开辟出“奇岩精舍”,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初识之时,杨管北对南怀瑾不以为意。然而,南怀瑾用六年时间彻底折服了杨管北。从此,杨管北对小他十余岁的南怀瑾执弟子礼,并成为南怀瑾最初和最重要的资助者。
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表示赞许。南怀瑾因此逐渐被人知晓。
1964年,南怀瑾在台湾文化大学1963年,举家南迁台北后,南怀瑾的声名引起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的注意。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凭大学教授的身份,南怀瑾身边逐渐聚拢了一批追随者。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参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致力于对诸子百家古籍进行解读。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
1971年,南怀瑾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4年4月初,台湾某部门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演讲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1976年到1979年,南怀瑾闭关于闹市三年。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旅居美港
1985年,南怀瑾离台赴美客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
1992年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
晚年生活(8张)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妙湛长老之邀来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禅学讲座。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晚年归国
2004年,南怀瑾从香港移居上海。
晚年的南怀瑾在太湖大讲堂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后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多间中国大学,如北京大学等。
2012年9月19日,南怀瑾病危。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