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刘喜海

刘喜海(清代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

刘喜海
刘喜海,清代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字燕庭、燕亭、砚庭、吉甫,山东诸城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今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逄戈庄,别号三巴子。善鉴赏金石,著有《海东金石苑补遗》《古泉汇考》《三巴金石苑》。

  • 别名字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吉甫
  • 三巴子
  • 所处时代清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日期1793年
  • 逝世日期1852年
  • 主要成就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
  • 主要作品《海东金石苑补遗》、《古泉汇考》、《三巴金石苑》
  • 本名刘喜海
  • 籍贯山东诸城

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官汀州太守。善鉴赏金石,著海东金石苑补遗,光绪七年(一八八一)成书。《艺林年鉴、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

清代金石学家。字燕庭。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卒于咸丰二年。

刘氏曾在陕西、四川等地作官,获得关中所出的周代铜器、 秦诏版、汉封泥、新莽十布、 唐善业泥等物;在四川则收集到宋代的多种铜钱和保存于巴蜀的历代碑刻拓本。其中有些为前人所未见。他所得的古器物和拓本之多,在清代后期是不多见的。他曾打算利用自己藏品中的5000余种金石拓片来编集一部几百卷的金石苑,但因卷帙太多,未能编成,只将其中一小部分编为未分卷的《金石苑》。该书著录了保存于四川的汉至唐、宋的碑刻等物,书中的碑刻、器物,多绘出缩小的图形,刻文按原来的款式、书体摹写。这种著录古代石刻文字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他又用自己藏品中的4000多种钱币拓片,编集一部一百零一卷的《古泉苑》,但仅将拓本分类排出而止。他在世时刊行的著述还有《苍玉洞宋人题名》一卷,《清爱堂家藏钟鼎器款识法帖》一卷,《嘉荫论泉截句》一卷到清末民初,后人把他的《长安获古编》《海东金石苑》两稿刻印成书。其中《海东金石苑》专著录朝鲜古代的碑刻资料。今北京图书馆还藏有他的一些稿本,其中有《洛阳存古录》三十二卷、《古汇编》七十卷、《昭陵复古录》十卷、《鼓山题名》六卷。

字吉甫,号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别号三巴子。祖籍山东诸城。室名嘉荫簃、味经书屋、十七树梅花山馆、来凤堂等。

刘喜海乃清道、咸间著名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其所补编《古泉汇考》为当时古泉学集大成之巨著,嘉惠后世泉学研究;《三巴金石苑》为巴蜀地区历代金石图文并蓄之第一部著录。刘氏手录多部古籍善本,今皆藏于国家图书馆。刘氏亦是四川宋代铁钱研究的拓荒人。清代古泉学,即自道、咸始。

刘喜海祖上乃世代名宦,其叔祖即乾隆朝名臣、著名学者、书法家刘墉。刘喜海曾官四川按察使,在成都曾镇压白莲教起义。迁浙江布政使,终因“嗜古”而丢官。其在世时著作付梓不多,卒后陆续问世。

刘喜海高祖棨,字弢子,康熙乙丑(1685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康熙帝为之御书室名“清爱堂”,棨子统勋(1699-1773年),字延清,号尔纯,雍正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正;统勋子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乾隆辛未(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墉弟堪,早卒;堪子镮之(?-1821年),由墉抚教成人,字佩循,号信芳,乾隆己酉(1789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富收藏,精鉴赏,卒谥文恭。喜海乃镮之之子,娶金锡鬯之女,“(金锡鬯)女子子一,字甘肃巩秦阶道刘君喜海”(《碑传集·金锡鬯传》)。金氏生子四,曰虞采、宁采、南采、矞采,“第四子矞采,乃喜海君门人,(喜海)著《金石苑》百卷,咸资于君”。(同前)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