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排行一。清同治九年(1870)九月二十一日生,民国8年(1919)十二月初三卒,葬在韶山南岸楠竹圫。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7岁当家那年,家中仅有六七亩薄田。他起早贪黑地劳作在田间地头,除了耕种农田,还喂养猪牛,上山砍柴,张网捕鱼。每当日落黄昏,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草草地吃罢晚饭,又在欲闪欲灭的油灯下,噼噼啪啪地打起了算盘,撂下算盘,又打起了草鞋。寒来暑往、没日没夜地劳作,即便是累弯了腰,毛家境况也一点没有好转的势头。
湖南自曾国藩创办湘军以来就有从军习武的传统。虽说“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可是,由韶山冲出去当兵的人,哪一个不都带着让人眼馋的大洋回家?毛顺生动心了。毛顺生究竟哪年从军?当了几年的兵?已无法查证。按照毛泽东所说“当了很多年的兵”,至少也有五六年吧。多年从军,他虽没混个一官半职,可长官发放的饷银,他一文钱也舍不得花,都细心而谨慎地攒着。
毛顺生退伍回家后,偿还了家庭的债务,开始一身轻松地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他常说:“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算计一生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好日子。你不会盘算,就是给你金山银山,照样过穷日子。”这个善于盘算的庄稼汉,把节余的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然后挑到集市去卖。碾剩的米糠,又用来喂养架子猪,等到架子猪长大后,又把架子猪赶到集市去出售。如此这般算计,他的积蓄多了起来,再用这些钱赎回了被典当出去的15亩田地。
毛顺生以经销买卖的手段赚了钱,尝到了甜头。他由贩卖谷米和生猪,又增加了贩卖耕牛。每逢稻谷上市的季节,他便成批地买进稻谷,然后再加工成大米,雇船只由水路运到湘潭出售。田地多了,活计也多了,毛顺生不得不雇起了短工,后来又雇上了长工。即使这样,他也不允许家中的孩子们闲着。据毛泽东回忆,他6岁就开始干农活。
毛顺生虽经商赚了钱,可他清楚地知道,土地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父亲这种朴实的认识,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在他成为共和国领袖后,就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还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毛顺生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攒足了钱后,什么事也不干,就用于买田。毛顺生的堂弟毛菊生,家境贫苦,毛泽东和母亲都很同情他,常常接济这位穷亲戚。毛菊生靠着7亩水田勉强度日,可毛顺生早就有意这片水田,在毛菊生最困难的时候,他乘机买下了它。母子俩知道后极力反对,毛顺生却理直气壮地说:“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有关系。”父亲做的这件事,给少年毛泽东留下了极不好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接到北京,并批评父亲说:“旧社会那所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毛菊生)是堂兄弟,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了,全无手足之情,谁的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毛顺生读过两年私塾,双手能左右开弓拨打算盘。毛泽东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手把手教他打算盘、记账,指望作为长子的毛泽东能从他的手中接过家业,并把它越做越大。可是,少年毛泽东的志向不在于此,父子间为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