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卢怀慎

卢怀慎(唐朝宰相)

卢怀慎
卢怀慎(?-716年),字怀慎,滑州灵昌(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潭州参军卢挺之子。唐朝宰相。卢怀慎年少时清谨,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神龙年间(705年-707年)中,迁侍御史。景龙年间(707年-710年)中,卢怀慎进右御史台中丞。后迁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开元三年(715年),迁黄门监。时卢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自自知其不及姚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次年初冬,兼礼部尚书。卢怀慎因病辞职返回故里。后逝世。卢怀慎以俭治家,传承家风。其十分注重家教,其家教家风对后代影响很大,更被朝野广为传颂。《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两首《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还字》、《奉和圣制龙池篇》。王夫之于《读通鉴论》中评价其:“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又安,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焉!”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滑州灵昌
  • 出生日期不详
  • 逝世日期716年
  • 本名卢怀慎
  • 官职侍中兼吏部尚书
  • 爵位渔阳县伯
  • 谥号文成

早年经历

卢怀慎年轻时廉洁谨慎,后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将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并十日一去朝见。卢怀慎时任侍御史,进谏道:“昔日汉高祖称帝后,五日朝见太公一次,是因为他以布衣取天下,故将尊贵归于父亲。如今陛下遵循成法、继承皇统,怎可效仿汉高祖?应天门离提象门不过二里,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陛下屡经于此,万一有愚人犯驾,又该如何?臣认为应该将太后接到内朝奉养,不劳陛下出入。”唐中宗不听。

切谏时政

景龙年间,卢怀慎改任右御史台中丞,又上疏朝廷,评论时政得失。他主要提出三条主张:

1、诸州都督、刺史、别驾、长史、司马、畿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政绩优异者,可加赐车马裘服,可提高俸禄官秩,可派使节慰问,可下诏书劝勉,需到有公缺之时再加以提拔。对于毫无政绩、贪婪暴虐者,则免官放归乡里。

2、将员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加以升迁外放,由朝廷核查政绩。年老有病不能任职者,一并停罢。

3、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者,罢官不到十年,不得加以录用。

奏疏呈上后,唐中宗仍不采纳。

担任宰相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复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陆象先、卢怀慎为兵部侍郎,整顿中宗以来混乱的武官选举制度。后来,卢怀慎又改任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

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与魏知古一同到东都洛阳主持铨选事务。不久,唐玄宗将卢怀慎召回长安,任命他为宰相,授为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开元二年(714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当时,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凌百姓,遭到御史弹劾。李业为他向皇帝求情,唐玄宗便命中书门下进行复审。卢怀慎与中书令姚崇奏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白,御史的弹劾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唐玄宗遂命结案,从此皇亲国戚都收敛气焰。

开元三年(715年),卢怀慎被正式拜为黄门监,并兼任吏部尚书。当时,姚崇因儿子去世,告假十余天,以致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对此无从决断,惶恐不已,向玄宗请罪。唐玄宗道:“朕将天下之事委付姚崇,只是想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

病重去世

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重,上表乞归骸骨,请求退休,得到唐玄宗的批准。同年十一月,卢怀慎病逝,并上遗表,向唐玄宗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唐玄宗感叹不已,追赠卢怀慎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成。

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打猎时,途遇卢怀慎的家人在进行大祥祭祀(去世两周年举行的祭礼),便赏赐缣帛等物,停止打猎,停在卢怀慎的墓前停马注视,泫然流泪,让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并亲自书写,又命官府为其立碑。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