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觏

李觏(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李觏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高阜镇人,一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他俊辩能文,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为纪念李觏,南城县在原盱江书院附近的登高山中新建了盱江书院,并安放了李觏汉白玉塑像。

  • 全名李觏
  • 别名李盱江
  • 泰伯
  • 盱江先生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族江右民系
  • 出生地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
  • 出生日期1009年
  • 逝世日期1059年
  • 主要作品《退居类稿》《皇祐续稿》《直讲李先生文集》等

自幼聪颖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

科举受挫

李觏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

庆历元年(1041年),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

创建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受郡守之请办学,开课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年)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今江苏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

不拘旧礼

嘉祐二年(1057年),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

嘉祐四年(1059年),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并于郡学大成殿绘李觏像以风后学。

宝祐二年(1254年),立兴文堂以祀之。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