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刘义真是晋末权臣刘裕的次子,生得相貌俊美,神情清秀。他在义熙九年(413年)九月时因父亲此前讨平南燕、卢循之功,被晋廷封为桂阳县公,食邑一千户。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并于次年(417年)八月攻灭后秦,夺取长安(治今陕西西安西北)。刘义真时年仅十余岁,也随北伐大军进入长安。晋廷曾授其为员外散骑常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
丢失关中
刘裕在攻灭后秦后,本欲经略关中,继续北伐。但留守国都建康的宰相刘穆之却于此时病逝。刘裕担心后方不稳,于是由长安南归建康。当时,随军诸将多有归意。刘裕认为“止留偏将,不足镇固人心”,遂将刘义真留在关中,授为雍州、东秦州二州刺史,加安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他又以谘议参军王修为安西长史,“委以关中之任”,辅佐刘义真镇守长安。
夏主赫连勃勃得知刘裕南归,和宰相王买德都认为刘裕已无恢复中原之意,于是亲率大军向长安进发。刘义真命司马王镇恶、中兵参军沈田子出兵抵御夏军。沈田子却与王镇恶起了内讧。他在军中谋杀了王镇恶,随后又被王修处死。而王修因多次裁减刘义真对左右亲信随意的赏赐,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刘义真竟听信谗言,命人处死了王修。一时间关中大乱,人心离散,各自为政。
夏军不久便逼近长安,关中各郡县纷纷投降。刘义真忙将驻防在外的军队全部调入长安城中,闭城据守。当时,刘裕闻听关中之变,忙命刘义真撤往洛阳,又以朱龄石为雍州刺史,接替刘义真镇守长安。但刘义真却纵容部下在长安周围大肆劫掠,满载财物、美女,一日行军不过十里,缓慢东撤。傅弘之劝其弃车轻装疾行,但不为采纳。
夏军很快便追上了刘义真一行。辅国将军蒯恩拼死断后,掩护刘义真撤退,最终在青泥(在今陕西蓝田)被夏军击溃。蒯恩与傅弘之、安西司马毛脩之全部被夏军擒获。刘义真逃在最前,又因天色已晚,夏军未再穷追,这才幸免于难。而此时,晋军因刘义真纵兵劫掠一事,在长安民心尽失。朱龄石只得撤出长安。赫连勃勃进驻长安,不久又遣军擒杀了朱龄石,随后便在长安正式称帝。时为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一月。关中之地至此尽为夏国所有。刘裕虽欲再次北伐,但却为谢晦等谋臣所劝阻,只能登上城头,望北而哭。但他对刘义真并未严惩,只是将其降为建威将军、司州刺史。
封王外镇
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宋王,都于寿阳(治今安徽寿县)。其所领扬州刺史一职由刘义真接任。刘义真镇守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一带)。当时,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以刘义真年幼,建议由己子刘道怜(刘裕异母弟)担任扬州刺史。刘裕却道:“正因为义真年幼,故而他虽为刺史,但扬州大小事务都还是由我作主。这一点是道怜所做不到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史称宋武帝。刘义真被封为庐陵王,食邑三千户,并移镇东府城(在今南京秦淮区通济门附近)。他于次年(421年)又进拜司徒。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命刘义真出镇历阳(南豫州州治,在今安徽和县),授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并以使持节的身份都督南豫州、豫州、雍州、司州、秦州、并州六州诸军事。不久,刘裕病逝。太子刘义符即位,史称宋少帝,由谢晦与宰相徐羡之、傅亮辅政。
被废及遇害
刘义真与谢灵运、颜延之、慧琳道人等人有很深的交情,但与朝中重臣徐羡之不和。少帝刘义符无道,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密谋废掉刘义符的皇位。由于刘义真是武帝的次子,按次序当立他为帝。徐羡之不想立他,以他与少帝不和睦的罪名,于宋少帝景平二年正月癸巳(424年2月16日)将刘义真废为庶人,徙往新安郡。同年六月癸未(424年7月15日),刘义真被徐羡之派人杀害,年仅十八岁。
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刘义隆以弑君的罪名诛杀了徐羡之等人,恢复了刘义真的爵位,谥号孝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