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光复后,历任汕头交通部科长、国民党广东第一办事处交际主任、汕头《晨刊》社社长、福建省政务委员会秘书、国民党越南党务组委员和党务特派员、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秘书、上海东北救国军后援会委员、潮安县县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特派广东广西监察区监察使等职,是国民议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民国2年(1913),袁世凯搜捕革命党人,侯武出走暹罗。
民国7年(1918)募款回国,至上海谒孙中山并呈捐款,奉孙中山面谕,将款交汕头陈炯明。陈将该款购村田枪400支。
民国11年(1922),陈炯明叛变,侯武又出走海外。
民国13年(1924)又募款18万余元,赞建广州执信学校新校舍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前的蟠龙石柱。
民国16年(1927)被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部长萧佛成诬为“共产暴徒”,再出走海外。侯武多次出走期间,在暹罗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努力向海外募款,支援东北抗日救国军。
民国23年(1934)弹劾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和顾孟余(铁道部部长)在办理陇海、津浦等铁路时贪污舞弊。
民国31~36年(1942~1947)以两广监察使职位南下监察,目睹潮汕粮荒严重,便敦请旅暹潮人赈恤,募得暹币100万余铢和港币140万余元,购粮返潮汕,照成本八折平粜,以该款冲销完为止。
民国35年(1946)与萧吉珊等人倡议筹建潮阳龟头海沧洲闸坝,责成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参与审议《计划书》。
民国36年(1947)向海外发出在汕头创办潮州大学的倡议,立即得到香港和东南亚潮籍人士的热烈响应,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惜因政局动荡,内战日频,筹办大学一事夭折。
民国37年(1948)后旅居暹罗、新加坡等地,曾任新加坡潮州会馆名誉理事长。晚年定居香港。1975年病逝,终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