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王位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十五日,李焞降生于庆德宫(今庆熙宫)之会祥殿,是朝鲜显宗李棩与明圣王后金氏的独子,乳名龙祥。康熙四年(1665年)以宋时烈、宋浚吉、金佑明、金寿恒为元子辅养官。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取名,初定“爌”字,后有大臣认为与李广、杨广之名同音,故改定为“焞”。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二十二日册立为王世子。康熙九年(1670年)行冠礼,翌年迎娶西人大臣金万基之女(仁敬王后)为王世子嫔。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十八日,父王显宗薨逝。八月二十三日,李焞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时年十四岁。清朝康熙皇帝派内大臣寿西特、侍卫桑厄等赴朝鲜,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初三日正式册封李焞为朝鲜国王。
南人秉政
主词条:甲寅礼讼、红袖之变
李焞登位前夕,朝鲜政界围绕庄烈王后(慈懿大妃)为仁宣王后如何服丧的问题而发生“甲寅礼讼”,以西人党失败,南人党首脑许积上台告终。李焞继位后,南人肃清西人的行动仍在持续。李焞继位后,命西人领袖宋时烈撰写显宗志文,遭到南人指使的晋州幼学郭世楗等弹劾,最终李焞罢黜宋时烈,并将他流放咸镜道德源(今朝鲜元山),后移至庆尚道熊川。同时,许穆、尹鑴等南人在野士人因礼讼之功而入朝为官,前者官至议政府右议政,后者官至司宪府大司宪。于是在李焞继位后“数月之内,朝着换易,布列庶位者,无非一边之人(指南人)”。
南人得势后,与南人吴挺昌、吴挺纬家族联姻的麟坪大君李㴭的儿子福昌君李桢、福平君李㮒(李焞的堂叔)出入后宫,通奸宫女,之前与南人交好的李焞母后明圣王后家族对此看不下去了,李焞外祖父清风府院君金佑明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上疏告发福昌、福平君宣淫宫闱“各殿红袖(“红袖”是朝鲜宫女的别称)”之事,史称“红袖之变”。南人要求治金佑明诬告罪,明圣王后出面干预,李焞遂下令流配福昌、福平君。其后尹鑴公然要求李焞管好母后(“照管慈圣”),不久李焞又赦免了福平、福昌君。当时南人权势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以“红袖之变”为契机,南人分裂为许积、闵黯为首的“浊南派”和许穆、尹鑴为首的“清南派”,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许穆失势,尹鑴投向许积,“清南派”随之瓦解。
西人当权
主词条:庚申换局、怀尼之争
李焞逐渐长大后,对垄断朝政的南人日益不满,曾帮助过南人的明圣王后家族也回归到西人阵营中,于是西人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李焞不顾尹鑴等南人反对,命已故西人宰相郑太和配享显宗庙庭,就是释放起用西人的明确信号。同年四月初三日,李焞接受舅舅金锡胄的建议,特拜西人金寿恒为领议政,以代替南人许积,同时撤换一批南人官员,代之以西人,是为“庚申换局”(庚申大黜陟)。两天后,金锡胄就让郑元老、姜万铁上疏告发许积庶子许坚与麟坪大君的三个儿子(福善君李柟、福昌君李桢、福平君李㮒)谋反之事,史称“三福之变”。结果“三福”、许积父子及尹鑴等一大批南人被逮捕处死。五月,西人领袖宋时烈获得赦免,并受李焞以“儒贤”礼遇,西人由此再执朝政。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王妃金氏(仁敬王后)去世。翌年,拣择西人大臣闵维重之女为新王妃,是为仁显王后。此时西人内部矛盾渐起,金锡胄在处理完“三福之变”后,欲继续清洗南人势力,命仁敬王后族人、御营大将金益勋继续侦查南人动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金益勋指使金焕告发南人许玺、许瑛兄弟谋反,又有全翊戴、金重夏两人先后揭发南人柳命坚、闵黯图谋不轨,是为“壬戌三告变”。结果许玺、许瑛被处死,而柳命坚、闵黯则查无实据而获释。在此过程中,西人少壮派台谏官员赵持谦、韩泰东、俞得一等纷纷上疏弹劾金益勋使用不正当手段罗织成狱,宋时烈起初也不赞成金益勋的做法,但不久就站在外戚的立场,力保金益勋(同时也是他老师金长生的孙子以及自己的弟子)。最后李焞处死全翊戴,流放金焕,但对金益勋只是罢官了事。此事叠加上宋时烈与尹拯的私人恩怨(“怀尼之争”),促使西人分裂为宋时烈、金寿恒为首的“老论派”和尹拯、朴世采为首的“少论派”。前者主要是外戚重臣,支持用一切手段打击南人;后者主要是台谏士类,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迫害南人。
张闵之斗
主词条:己巳换局、甲戌换局
肃宗李焞御真残本(烧毁于1954年的火灾)在西人内斗分化之际,李焞逐渐宠爱南人背景的后宫张玉贞,疏远西人出身的嫔妃仁显王后和贵人金氏(宁嫔金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张玉贞生下了王子李昀。年近三十的李焞初得男嗣,大喜过望,封张玉贞为禧嫔,并要求称李昀为“元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称“元子”)。西人党无论老论、少论,均反对此举。李焞大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再掀“换局”,撤换了朝中的西人官员,并重新起用南人,是为“己巳换局”。宋时烈、金寿恒及曾迫害过南人的金益勋、金焕、金重夏等均在此次“换局”中死于非命。南人权大运、睦来善、金德远分别任领、左、右三政丞。其后李焞废金贵人和仁显王后为庶人,立张玉贞为王妃,翌年封李昀为王世子。
数年后,李焞又对张玉贞和南人党的跋扈感到厌倦。此时,仁敬王后的侄子金春泽及宫中的宫人崔氏(英祖李昑的生母淑嫔崔氏)暗中推动西人重返朝廷和仁显王后复位,此谋为南人领袖、右议政闵黯所知,乃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二十六日逮捕金春泽、韩重赫等人,企图趁机对西人残余势力展开大清洗。三天后的三月二十九日,幼学金寅等告发张玉贞之兄、汉城府左尹张希载指使崔氏的叔母毒杀崔氏。李焞起初表现出不以为然之态,但第二天(四月初一日)就突然宣布“换局”,任命西人少论派南九万为领议政,同时起用大批西人以代替南人,是为“甲戌换局”。经过这次“换局”,闵黯等被赐死,张希载、柳命坚等被流放海岛,张玉贞降为禧嫔,仁显王后和金贵人复位,“己巳换局”中死难的西人官员都得到平反昭雪。但是王世子李昀的地位并未被动摇,西人中的老论派仍坚持对南人斩草除根,少论派则力保世子,主张“全恩”。李焞基本上采纳了少论派的主张,所以不仅没动世子,对张玉贞、张希载兄妹也是从轻处置,甲戌换局后所任命的三政丞(南九万、朴世采、尹趾完)亦皆属少论。此后朝鲜的政局便从西人和南人的党争演变为西人老论派和少论派的党争。
老少之争
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仁显王后病逝。张玉贞被崔淑嫔告发埋凶诅咒,被李焞赐死,张希载以“谋害国母”之罪被押回汉城,凌迟处死,连坐三族,与张家关系密切的东平君李杭亦遭赐死,是为“辛巳狱事”。但李焞依旧采纳少论派之建议,不动世子李昀。在仁显王后死后迎娶的他的第四个王妃金柱臣之女(仁元王后)也是出身少论。此后十多年间,李焞采取的方针是老、少并用,互相牵制,频繁更迭,有时甚至一年变易三四次。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老、少论的党争因《家礼源流》一书而达到白热化。此前的“怀尼之争”公案中,宋时烈和尹拯师徒因宋时烈所撰尹拯之父尹宣举墓碣铭(尹拯请宋时烈为父写墓碣铭,宋时烈因对尹宣举某些行为不满而直接抄写尹宣举行状来应付)及尹拯的“辛酉拟书”(尹拯写的批评规劝宋时烈的书信,未发出)而反目,老论指责尹拯“背师”。尹拯生前曾受大儒俞棨之托,编辑润色俞棨与其父尹宣举合编的《家礼源流》一书。尹拯死后,俞棨之孙俞相基打算刊行此书,请宋时烈之弟子权尚夏和郑澔作跋文,权尚夏和郑澔在跋文中大骂尹拯“背师”。《家礼源流》得到李焞批准刊行后,被呈给李焞过目,李焞看到跋文后大为火光,罢免了在朝中任大司宪的郑澔及为郑澔辩护的司谏院正言赵尚健、成均馆大司成闵镇远等老论派。少论派穷追不舍,不仅进一步攻击被李焞待为“儒贤”的权尚夏,还为四年前涉嫌在主考科举时舞弊的少论派官员李塾翻案,企图趁机将老论派一网打尽。李焞认为少论派的这种行为过分,转而要求查看“怀尼之争”的相关文件(宋时烈所撰尹宣举墓碣铭及尹拯的“辛酉拟书”),判定宋时烈一方为是,尹宣举、尹拯父子一方为非。其后赦免被罢黜放逐的老论官员,追夺已故少论领袖尹拯及其父尹宣举官爵,此后不再重用少论官员,史称“丙申处分”。
晚年去世
少论失势后,世子李昀的地位也随之不稳。李焞本人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后就长期患病,视力急剧下降,至此开始考虑重新安排接班人的问题。康熙五十六年(1716年)七月十九日,李焞在药房入诊时,忽然提出唐太宗晚年“变通之事”,左议政李颐命悟出言外之意,请李焞“更加商思”。随后李焞留下李颐命,在熙政堂单独召见,屏退所有承旨、史官,明确告知世子不堪重任,打算易储,李颐命以康熙帝废太子胤礽为戒来劝谏,李焞则说胤礽与李昀相似,仍坚持易储之意。李颐命请求召集其他大臣商量,李焞同意。于是领议政金昌集等入对,最后决定效法朝鲜世宗故事,命王世子李昀代理听政,大事禀决于李焞,小事由李昀裁断。另外,据说李焞在与李颐命独对时,还模仿朝鲜宣祖将永昌大君托付七臣之故事,命李颐命负责保护李昑和李昍两王子。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月,李焞最疼爱的幼子延龄君李昍去世,李焞悲痛欲绝,不顾病体亲自哭丧,并撰写祭文和墓志。据说在两年前的与李颐命独对时,李焞的本意就是以李昍来代替李昀。李昍之死对李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此李焞一病不起。八个月后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日,李焞薨逝于庆德宫隆福殿,享年六十岁。死后庙号肃宗,谥号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加上生前所得尊号及朝鲜英祖、朝鲜高宗三次追谥合为“显义光伦睿圣英烈裕谟永运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启休笃庆正中协极神毅大勋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清朝赐谥“僖顺”(朝鲜内部不用)。葬于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