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胡安国

胡安国(北宋学者)

胡安国
胡安国(1074年-1138年),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末年进士、南宋学者、经学家。胡安国于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第三名,除荆南府教授。历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等职。从杨时、游酢、谢良佐游。靖康元年(1126年),累擢为中书舍人,寻遭宰相何桌排挤,除右文殿修撰、知通州。绍兴元年(1131年),召为中舍人兼侍讲,献《时政论》二十一篇,授给事中兼侍读,专讲《春秋》。次年,因反对起用朱胜非代秦桧为右相,被左相吕颐浩贬逐,落职,提举仙都观。绍兴三年(1133年),迁居南岳的,他在南岳精研《春秋》,著述五年,于绍兴八年(1138年),病逝南岳。胡安国主张以心为本。认为“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提倡修身治学,主张经世致用,这一将心性之学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所著的《春秋传》,备受统治者推崇,为正宗理学的代表作、科举取士的教科书。还和其子在今湘潭西南开庐结舍,创建碧泉书院,聚徒讲学,开创湖湘学派。胡安国还撰有《资治通鉴举要补遗》。

  • 别名胡文定公
  • 康侯
  • 青山
  • 所处时代南宋
  • 出生地建宁崇安
  • 出生日期1074年
  • 逝世日期1138年
  • 主要成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开创“湖湘学派”
  • 主要作品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 本名胡安国
  • 信仰儒学(理学)
  • 谥号文定

幼时能背诵《训童蒙韵语》,十五岁到州学就读。一天州学前演出大戏,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有胡安国一人安心诵读,州学老师非常感动,赏赠纸笔佳砚。

北宋时期

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两年后,进入太学,以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之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胡安国参加科举考试,主管廷试的考官定为第一,宰相以试卷里没有诋毁元政治的言语,降低了名次。宋哲宗提拔为第三名榜眼。任命他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北路学事。旋改使湖南路学事。

政和元年(1111年),胡安国任职成都知府。

政和二年(1112年),遭母亲丧事,迁居到江东。恰巧父亲又去世,便对弟子说:“我过去做官是为二老双亲。如今即使有万贯俸禄,我又给谁呢?”从此就称病退出仕途,在父母墓旁建造房屋,耕田种地以自给,准备终老于此。宣和五年(1123年),始撰《春秋传》。

宣和末年(1125年),别人荐举胡安国担任屯田郎,遭到了推辞。

宋钦宗继位(1126年),拜太常少卿,再次推辞了;拜起居郎,他还是推辞。宋钦宗颁旨催促他,他到了京师,以有病为由请假。宋钦宗召见时,胡安国启奏说:“贤明的君主以倡导学术为最急之事,圣人之学以端正心术为要害,心是万事之宗,正心是判断事情掌理万物的前提,希望皇帝能提拔那些精通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人,虚心向他们咨询,尽量发掘他们过人的智能。”又说:“国家一定要有稳定不变的政策,谋议既然定下来了,君臣就一定遵守。这样,设想的事就可以做成,治理天下的功业也可以确立。如今皇帝登基临朝已经半年了,而朝廷法纪制度还处于混乱状态,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施政方针老出现违背常理的内容;大臣相互排挤,结党营私的苗头已经出现;各种职位和事物都有人在暗中追求,各种谗言蜂起;用人失当;颁布一项政令竟数度变更,导致臣民无法信任朝廷。若不扫除这些旧习,乘势改弦易辙,恐怕大厦一旦倾斜,不可能再扶正。请皇上征求大臣的意见,让他们各陈己见。若是大臣的策略有不足,则参用台谏之臣的意见;若台谏之臣辩驳不当,则专用大臣谋划的方法。要在朝中由众臣提出自己的看法,由皇帝做最后决断,以此做为治国之策,依次施行。敢有动摇基本国策的,必受惩罚,决无赦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新政能够推广,中兴大业必能成功。”

南宋时期

绍兴元年(1131年),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上《时政论》21篇,其内容包括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尚志、正心、养气等。其《定计》篇大意说:“陛下登基已经六年了,要是建都,则未必有一定能坚守的地点;要是征讨贼寇,则未必有不再变动的策略;要是建立政事,则未必有一定能执行不再反复的政令;要是任用官吏,则未必有一定能信任不疑的臣子。舍弃今天这个机会不再图强,后悔就来不及了。”其《建都》篇大意说:“宜定都建康(南京)以邻近关中、河内,作为复兴的基业。”其《设险》篇大意说:“要想巩固长江上游,必须保有汉水、沔水;要想巩固长江下游,必须守住淮水、泗水;要想巩固长江中游,必须以重兵镇守安陆。”其《尚志》篇大意说:“应当立下一定能恢复中原、去恭敬地祭祀先帝陵寝的志向;应当立下一定能扫除敌寇,奉迎二帝回国的志向。”其《正心》篇大意说:“当务之急是军务,希望能选拔正直的臣子,具备见多识广、为国分忧、敢于直言的品质,安排在皇帝左右,从早到晚与皇帝讨论国事,以求协助皇帝决策。”其《养气》篇大意说:“用兵之胜负,军队之强弱,将帅之勇怯,都与人君所养之气有直接关系。但愿君主多注意为善,注意更新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准,使他颁布的政令能够在中国执行,让百姓信服而又能让夷狄知道,使刚正之气充满天地之间,这样君王就可以使天下安定了。”复任为给事中,到职十余日求去,携家寓居湖北荆门。荆门一带兵荒马乱,准备迁居。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适逢湘潭士人黎明、杨训备船迎接,坐船溯湘江而上,抵达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于湘潭。修筑碧泉书堂,著书讲学,从游弟子数十人,潜心续撰《春秋传》。胡安国志在经世济民,感于时事,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

绍兴五年(1135),因胡安国修纂的《春秋传》成书,朝廷以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胡安国还未就职,谏官陈公辅上疏攻击继承程颐之学的人。胡安国的奏疏上达朝廷后,陈公辅等人则抨击胡安国的观点荒唐。朝廷改任胡安国为永州知州,胡安国没有就任,改任提举太平观、宝文阁直学士。

绍兴八年四月(1138年),胡安国逝世,葬于隐山。宋高宗赐谥文定。,赏赐金帛,委命湖南监司安置丧事,由潭州官府修建陵墓。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