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傅巽

傅巽(三国时期人物)

傅巽
傅巽(xùn)(生卒年不详),字公悌,北地郡泥阳县(今甘肃省宁县米桥乡)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的后代。容貌魁伟,博学多闻。东汉末年,受到三公征辟,起家尚书郎。后客居荆州,劝说刘琮归顺曹操,册封关内侯,后任散骑常侍。曹魏建立后,累迁侍中、尚书。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3年)去世。著有文集二卷。傅巽善于识人,曾评庞统为“不完全的英雄”,评裴潜为“品行清风亮节名扬四方”,评魏讽为“谋反为早晚之事”,皆一言命中。

  • 全名傅巽
  • 别名傅公悌
  • 公悌
  • 所处时代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
  • 主要成就劝刘琮降曹
  • 主要作品《槐树赋》《蚊赋》《笔铭》
  • 官职侍中、尚书
  • 容貌瑰伟博达

说刘降曹

傅巽容貌瑰伟,见识博达。他曾经被朝廷的三公辟召为官,拜尚书郎,后来客居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其子刘琮继位。当时曹操南征荆州的部队已逐渐迫近,故此荆州君臣之间浮现主战主降的分歧。时任东曹掾的傅巽与蒯越、韩嵩等人劝刘琮投降,刘琮不同意,说:“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我们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设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之事;以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的。以上三项都不恰当,而您却希望用来抵抗朝廷军队,这就是必亡之道。将军您自觉与刘备相比如何?”刘琮答:“不如。”傅巽因而作结,说道:“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谈不上能够自存;倘若刘备能够抵抗曹操,那么刘备也不会再臣服于将军之下了。希望将军您不要再对投降之事存有疑虑。”刘琮被说服,因此当曹操移师至襄阳一带时,刘琮就举州请降。

曹操得荆州后,以傅巽劝降刘琮有功,赐爵关内侯。

参与劝进

建安十八年(213年),傅巽与荀攸等人共劝曹操进位魏公。

曹操时期,丁仪兄弟深受宠信,毛玠也遭到过丁仪陷害。魏国的尚书仆射何夔与丁仪不和,又和毛玠是朋友,傅巽劝他说:“你和丁仪已经很是不和,你的朋友毛玠等人都已被丁仪陷害,您也稍微低头吧!”何夔不从,说:“丁仪不义只能祸及自身,焉能害人?且他怀奸佞之心,立于圣明之朝,又怎能长久呢!”

延康元年(220年),时任散骑常侍的傅巽与侍中辛毗、尚书令桓阶等人共劝魏王曹丕即帝位。

曹魏建立后,傅巽担任侍中。

暗护苏则

曹丕受禅称帝时,曹植和金城太守苏则分别为汉朝举丧痛哭,曹丕只听闻曹植哭丧之事,但却未闻苏则的事。后来苏则入朝担任侍中,曹丕在洛阳从容问道:“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苏则以为是说自己,正打算正论以对时,傅巽便暗中掐着苏则的大腿,对他说:“不是说您。”这才拦住了苏则。

另一说,当初苏则以为汉献帝已死,于是发丧,后来发现汉献帝仍然安好,就为自己的粗心不慎而黙然。而曹植自认为失曹操之意,怨愤而哭。后来有一次曹丕出游,突然追恨曹植,便对身边的人说:“人心不同,我登大位之时,天下有哭者。”这时,随从的群臣都知道曹丕此言论只是针对曹植而发,但苏则以为曹丕是暗斥自己,想要下马谢罪。傅巽给了苏则个眼色,苏则才明白。

卒于太和

黄初年间,傅巽转任尚书。(《魏书》则记载傅巽担任尚书在曹丕即位前。)

卫臻曾举荐傅巽出任冀州刺史,曹丕不从,说:“傅巽,是我心腹之臣。不妨让他筹算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可让他远离京城当官。”

魏明帝太和年间,傅巽逝世。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