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人物生平目录按照《史记》的楚悼王在位二十一年(前402年-前381年)的版本整理,详见目录即位年份争议。)
争位服郑
楚声王六年(前402年),楚声王为盗所杀。楚声王死后,熊疑(一作熊类)和王子定争位。最终熊疑在国人拥立下胜出并即位,是为楚悼王。而王子定则出奔,一说前往郑国。
楚声王在位期间,楚郑关系良好。但或因王子定的出奔,郑国背楚从晋(指三晋,下同)。楚悼王元年(前401年),郑国进犯犊关,阳城君(谥桓定)率犊关守军与其在桂陵交战,结果出师不利,景之贾、舒子共战死。楚悼王二年(前400年),郑、晋为送王子定回国夺位,合军伐楚,攻至桑丘(今河南新蔡县东南)。鲁阳公率军与晋军交战,晋军撤兵,没能成功扶持王子定上位。
楚悼王三年(前399年),楚国将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归还给郑国(一说在三晋压力下归还,一说笼络郑国但效果不佳)。或云在此年,王子定奔晋。不久郎庄平君又率楚师袭郑,将榆关夺回。在此战中楚师与郑皇子、子马、子池、子封子所率郑军交战,楚军渡河攻之,郑军逃到蔑地,被楚军包围。战争进行到次年,最后郑军投降,将士都被俘虏押送回楚国。郑太宰欣也在郑国起事,诛杀了郑相子阳。
楚悼王四年(前398年),楚国将俘虏的郑国将士送回郑国,与郑国和好。至此,郑国又背晋合楚,楚国在晋楚争郑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楚晋之争
武阳之战
楚郑和好后,三晋不肯善罢甘休,继续攻打楚国。楚悼王四年(前398年),晋军包围并攻下了楚国的津、长陵。而楚悼王则派鲁阳公围攻招降了三晋的郜,作为对长陵之战的报复。
次年,即楚悼王五年(前397年),楚晋战争升级了。韩取(韩烈侯)、魏击(魏武侯,时为魏太子)亲率大军包围楚国的武阳,作为对郜之战的报复。面对大军的进犯,楚悼王一边命令平夜君(谥悼武)派人向齐国陈氏家族求援(此时陈氏即田氏已执掌齐国大权,即将田氏代齐),一边命令鲁阳公率楚军救援武阳。楚国援军赶到武阳城下,在甲戌日与晋军交战,结果楚军大败,鲁阳公、平夜君、阳城君全部战死。楚兵把旗帜、军帐和战车全部抛弃,如丧家之犬般向楚国内地溃逃。楚国城池也被晋军攻克了不少。丙子日,齐国援军赶到岩地,晋军忌惮之下撤兵回国,与楚休战。于是王子定不得不离开了三晋,流亡到了陈地。
助郑击韩
晋楚之间的和平未能维持多久。短短三年后,即楚悼王八年(前394年),因郑国的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叛郑归韩,楚国出兵支援盟国郑国,派新任鲁阳公带兵在郑国境内筑城。
楚悼王九年(前393年),楚军就攻打韩国,夺取了负黍。在本次战役中,鲁阳公和韩军战至日暮,相传他三次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最终赢得了胜利,成语“挥戈回日”由此而来。
大梁、榆关之战
楚悼王十一年(前391年),三晋向楚国发起反击。三晋联军大败楚师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其中大梁被晋军夺取,榆关仍属楚所有。当时楚国与秦国边境也有摩擦,因楚被晋大败,便只得“厚赂于秦”,与秦国和好并请求援助。秦国于是出兵助楚,攻占韩国宜阳的六邑,三晋转而对付秦国,楚国所受的压力才减轻了。
吴起变法
吴起入楚
楚悼王(游戏《三国志12》中的君主)在楚悼王在位前期,楚国与晋国接连交战,败多胜少。楚国封君虽然许多都尽忠报国,战死者甚多,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容易造成“逼主虐民”的局面,也是一大问题。面对这一情形,楚悼王急需物色一名贤才,为他富国强兵。
楚悼王十二年至楚悼王十九年(前390年至前383年)间的某一年,吴起因遭到谗害,受到魏武侯的猜疑,于是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早就听说过吴起的贤名,吴起来到楚国后,立即得到了楚悼王的看重,被任命为重镇宛郡的郡守,防御魏、韩。吴起积极巡视下辖县,悉心治理宛郡。一年后,楚悼王便升吴起为令尹。
变法改革
吴起担任令尹后,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一说湖北宜昌,一说湖北江陵)。
由吴起领导并得到楚悼王全力支持的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果。原来“贫国弱兵”的楚国很快强盛起来了。
平越却晋
在吴起变法取得一定成效后,楚国便开始对外扩张,史称“吴起相楚,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吴起首先做的,是征服了南方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取得洞庭(今湖南、江西南部)和苍梧(湖南、广西间)。自楚国征服苍梧以来,中原与岭南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就进一步加强了。此后,吴起又北上征伐陈、蔡之地。关于“北并陈、蔡”的性质,一说陈蔡已亡,此举是巩固楚国所占陈蔡旧地;另一说陈蔡已亡,此举是夺回被韩魏侵占的部分陈蔡之地;还有一说是陈蔡已复国,此举意在蚕食陈国和蔡国土地。
赵楚与魏卫交战示意图楚悼王十九年(前383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救卫,双方发生激战。战争持续到了第三年,即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时,楚出兵救赵伐魏。楚的先锋在吴起指挥下,深入魏地,越过黄河,与魏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随后楚的大军攻出梁门(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屯于林中(梁门之北),切断了魏河内地区和河东国都安邑之间的联系,造成魏国破碎而危急的局势。赵凭借楚如此锐利的攻势,进攻魏的河北地区,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取得大胜,于是南下攻克了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赵、魏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从此赵魏关系进一步破裂,魏国已经无法整合三晋对楚作战了。
群臣乱王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前往治丧处,仇视他的楚国贵族们纷纷用箭射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马上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楚悼王的儿子熊臧继位,是为楚肃王。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根据这条法规,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并收回其封地,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