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卞之琳

卞之琳(中国近代作家、学者)

卞之琳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中共党员。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转向翻译和研究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投入教育事业,不断进行研究和著译工作。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音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名篇有《断章》《投》《鱼化石》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山山水水》《人与诗:忆旧说新》等、翻译文集《西窗集》、代表译著《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研究著作《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译著《英国诗选》《纪德:浪子回归集》等。

  • 中文名卞之琳
  • 别名季陵、薛林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苏海门
  • 出生日期1910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2000年12月2日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职业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 代表作品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断章
  • 主要成就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荣获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 祖籍江苏溧水
  • 性别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产生兴趣。

1929年毕业于上海市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着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卞之琳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年-1949年)。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